南方杂志:邹新月 蔡卫星:搭建粤港澳合作长效机制的总体框架

2019-03-26 10:31:01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地理相接、优势互补,开展了大量的合作交流,已经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在粤港澳三地现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粤港澳合作的总体方向,搭建了粤港澳合作长效机制的总体框架。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创新

创新驱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第一原则,《规划纲要》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体现了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深刻洞察,是立足于全球发展趋势、国家发展全局和粤港澳发展基础作出的科学部署。

从创新资源来看,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从现实差距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三地在促进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城市应该充分发挥中坚作用,着力打造“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更重要作用,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通过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和产业优势,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

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合作,创新环境协同优化是重要保障。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支持粤港澳有关机构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实施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和粤港联合创新资助计划,支持设立粤港澳产学研创新联盟;研究实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出入境、工作、居住、物流等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和学术人才交往交流;允许香港、澳门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申请内地科技项目,并按规定在内地及港澳使用相关资金;支持粤港澳设立联合创新专项资金,就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合作,允许相关资金在大湾区跨境使用;共建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粤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等成果转化平台;依托粤港、粤澳及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全面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在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合作机制创新

基础设施是粤港澳三地合作发展的必备条件,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为粤港澳三地发展积蓄能量、增添后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既是先决条件,也是有力支撑。

粤港澳基础设施合作,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是重中之重。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创新通关模式,更好发挥广深港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作用。加强港澳与内地的交通联系,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等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对接,构建安全便捷换乘换装体系,提升粤港澳口岸通关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人员、物资高效便捷流动。

粤港澳基础设施合作,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推进粤港澳网间互联宽带扩容,全面布局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支撑系统的IPv6升级改造。加强粤港澳智慧城市合作,探索建立统一标准,开放数据端口,建设互通平台。推进电子签名证书互认工作,推广电子签名互认证书在公共服务、金融、商贸等领域应用。共同推动大湾区电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推动降低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并积极开展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的可行性研究。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预警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合作机制创新

产业发展是粤港澳三地合作发展的历史起点,我国改革开放开局就是始于港澳对广东的产业转移。《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提供产业支撑。

粤港澳产业发展合作,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是目标。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创新研发能力强、运营总部密集,以及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依托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深化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对港澳服务业开放措施。

粤港澳产业发展合作,打造“3+6”合作平台是重要抓手。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区建设;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推进澳门和中山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支持佛山南海推动粤港澳高端服务合作。

粤港澳产业发展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重要助力。发挥香港、澳门的开放平台与示范作用,支持珠三角九市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加强粤港澳司法交流与协作,推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国际仲裁中心,支持粤港澳仲裁及调解机构交流合作。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系列协议,推进投资便利化,推动贸易自由化,促进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签署实施支持香港、澳门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安排,建立长效协调机制,推动落实重点任务,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携手开拓国际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创新

优质公共服务是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事关粤港澳三地居民的根本利益和福祉,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重点推动粤港澳三地教育合作发展,深挖三地教育合作潜力,建设人才高地,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坚定文化自信,共同塑造湾区人文精神;要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要通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依托大湾区特色优势及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构建文化历史、休闲度假、养生保健、邮轮游艇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丰富粤港澳旅游精品路线。积极拓展大湾区就业创业空间,以扩宽港澳居民就业创业空间为重点,完善有利于港澳居民特别是内地学校毕业的港澳学生在珠三角九市就业生活的政策措施。以“塑造健康湾区”为目标,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加强粤港澳食品安全合作。不断推进社会保障合作,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深化社会治理合作,加强三地司法协助,建立社会治安治理联动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来源】《南方》杂志,作者分别系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和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博士

【原标题】搭建粤港澳合作长效机制的总体框架

(南方杂志2019年3月26日报道,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3/25/c2046242.html?colID=18&code=200&msg=登录成功&evidence=e9333d43-cd56-458b-b8fc-24e2d4690d6c&firstColID=18&appversion=5250&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layer=2&share_token=)

摄影:
作者/通讯员:邹新月 蔡卫星 | 来源:南方杂志 | 编辑:蒋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