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做好培根铸魂工作

2019-03-26 11:16:25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根脉,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艺界和社科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用“培根铸魂”四个字阐明文化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职责使命。如何在新时代做好培根铸魂工作?习近平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总书记的这番话语重心长、立意高远、内涵深刻,与先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脉相承、相互贯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的要求再次吹响了文艺社科界的集结号和动员令,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和学术创新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承担的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使命职责。国家之本,在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脉在人民、发展在人民、壮大在人民。习近平指出:“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把执政根基深植于人民之中,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从三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多达203次提到人民,到不足两千字的新年贺词先后出现7次人民,频率之多代表着权重之高。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从人民主体性思想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二字重千钧,始终是我们共和国从“站起来”走到“富起来”、再走向“强起来”的坚实根基,也始终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最大执政底气。文化艺术工作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承担起培固民族精神之“根”的光荣使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担当起熔铸理想信念之“魂”的神圣职责。新时代的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蕴藏于亿万人民之中的创作灵感和研究资源取之不竭,为文化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创新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要肩负历史责任,勇挑时代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培根铸魂工作。

创作千百条,人民第一条。扎根于人民的根基,是地表上最坚实的根基;汲取于人民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从根本上讲是解决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广大文艺社科工作者要坚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研究旨趣,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反映好人民的心声,俯首做人民的孺子牛,在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时代是思想之母,文化艺术创造和哲学社会研究还必须与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理论家、学问家。只有立足时代前沿,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特征,回答时代课题,在顺应时代中记录新时代,在聆听时代中书写新时代,在深植时代中讴歌新时代,才能切实推动我国文艺社科工作的创新发展,真正创作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艺术作品和研究成果。

文以载道,士以弘道。广大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铸魂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他们“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坚固思想阵地,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在道德操守、思想境界、精神创造上不断追求卓越,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切实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才能生产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精神食粮。

作者/通讯员:孙晓晖 |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 编辑:伍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