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广:帮助学生获取幸福的钥匙

2019-11-04 09:50:30

2019年4月26日凌晨2:13,急促的手机铃声骤然响起:“广爷,我室友腰疼得厉害,现在我陪他在三水人民医院这边看医生,你能过来一趟吗?”“好,我马上过来。”这位学生口中的“广爷”,就是会计学院2017级本科生辅导员张自广老师。2005年至今,从年轻气盛到如今头发微白,他已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坚守了14年。24小时开机,半夜接听学生电话,随时出现在学生需要的地方,对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离学生近一点,更近一点”

张自广本科和硕士学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后也选择了辅导员这一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职业。他当时并没有考虑这个职业有多繁琐,只是单纯地喜欢与青年学生打交道。

提到学生与工作,张自广侃侃而谈,透过镜片可以看见他满是笑意的眼睛。“我喜欢和青年学生在一起,和有朝气的学生在一起,我能受到他们的感染,每天都能精力充沛,一直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对于他来说,辅导员与学生从相遇到互动再到共生,这两者之间是成长的共同体。“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辅导员的成长离不开学生,是跟学生捆绑在一起的。”

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大,要随时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工作久了很多人就会身心俱疲,选择转岗。学校也有规定,工作满几年后就可以转岗。张自广也曾经有很多机会转岗,去一些职能部门,但是他认为,那些岗位“少了一些温度,离学生远了点”。而他更想要的工作是“离学生近一点,更近一点”,辅导员更符合他的职业志趣。

长期坚守辅导员这一岗位,张自广认为心态很重要,不要提前预设不好的结果。他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要多看到学生好的一面,对待需要特别关心的孩子多点耐心。以纯粹的态度看待工作,然后认真地行动,一般都会有比较好的结果。“把当下该做的事情做好,很多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张自广在2005年带的第一届学生,早已在2009年毕业。今年恰逢毕业十周年,他们张罗着聚会,也联系到了张老师。他们给张老师讲各自的工作岗位是怎样的,讲这十年的历程。张老师感慨:“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每个学生在给你讲解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时,我会觉得,对世界的理解又多了一个层次。”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也丰富了他对人的理解、对职业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这也正是张自广的职业兴趣所在。

“辅导员的工作见事更要见人”

在日复一日琐碎的工作中,在日常处理与学生有关的大大小小的事务中,张自广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觉得,辅导员面对的群体是一个个鲜活个体,在做事的过程中,首先要想到人,而且只有见到人,处理事情才不会那么枯燥和乏味。

“辅导员做的是人的工作,必须跟学生谈心、谈话,遇见他,走进他,聆听他,引领他。”而不同年级的学生关注的问题不同,他介绍说:“大一是适应性问题,定位性问题,大三大四则更多是发展性问题,每个年龄阶段遇到的问题不一样,每个个体从大一到大四,问题也不尽相同。”在处理学生的问题上,张自广一直坚持着核心的东西,就是把主要精力聚焦在学生的价值引领上,关注的核心是带学生走什么样的路,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我们所做的日常的琐碎的事情,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以近期学院开展的奖学金评定为例,张自广说,怎么样分配名额,要根据各班学生的情况来定,不能一刀切。在他看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保证贫困生的名额,然后再分配给其他班级名额,能够更好保障贫困生的利益,其他学生意见也比较好统一。

作为辅导员,总会遇到学生有一些矛盾需要处理,而张自广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介绍说,他最想做的是预测式导向、预测式干预地解决问题,而不是问题导向式地处理。他希望问题在被学生提出之前,就能够提早发现问题,提前让问题得到解决。比如几个月前,17级的学生面临三水搬迁到本部的任务,张自广会先给已经打破原有心理契约而想要换宿舍、换室友的学生自动组合的机会,而不是都等到学生去找他申请调换宿舍再来协调,最大程度上给予每位学生和谐的、温暖的宿舍环境。而面对学生如何和新室友相处的顾虑,他这样开导学生:“不能预设矛盾,不能培养成封闭的自我,要敞开自己,去接纳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张自广一直关注着学生,对学生的为人处世细节抱有期待。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与他有更多的交流,也希望自己的学生不只对他打招呼,也应该对平时遇到的不认识的老师打招呼,做到基本的礼貌。他还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和另外两位老师在三水的校外吃饭,遇到一个女生跟他们打了招呼。后来突然下起大雨,那位女生专程从校内出去为老师们送去三把伞。“很有心,”他说,“感情必须互通。”

“走出办公室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

谈及辅导员工作,张自广表示:“辅导员现在的工作,不是坐在办公室等学生来找,而是要我们主动走出办公室,去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他会在各种场合,关注不同的学生需求,关心特殊的群体。

有一次,在饭堂吃饭,张自广发现一个学生只打土豆丝一个菜。回到办公室后,他迅速在刚刚建成的“班级数字相册”里锁定了他的资料,发现该学生入学报到时走了“绿色通道”。于是,他就特别留意这个学生。在他生日时,发信息给他;天冷了,发现他的床上用品太过单薄,动用私己为他买床被子;得知他病了,陪伴他辗转校医院、三水区人民医院,直至他痊愈;在微博了解到他内心不够自信,特意网购一本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送给他。他的关爱让那个少言寡语的孩子重新打开了心扉,在教师节的时候给他发了祝福信息。“做老师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此”,看到信息张自广心满意足地笑了。

除了贫困生,张自广平时也较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曾经有位患有抑郁症的学生错过了毕业答辩的时间,张自广了解到他并不是主观上不想答辩,就跟学院领导沟通,如果这位同学的论文写得还可以,能不能就给他通过,为学生争取顺利毕业的机会。在仿真实习的时候,因为职业仿真是有角色的,比如说你是销售,缺一个,它进行不了。那位同学就压力很大,而且很情绪化。而那位同学需要张老师的时候就加张老师的微信,心情不好的时候又会删掉。这种时候,他就要花时间精力去耐心沟通。面对他人“这样的学生你就应该批评他”的说法,张自广表示:“他不是故意这样的,所以他删了我再加上,我也不能把他删了。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自广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提到张老师,他带过的很多学生,都会对他尽心为学生成长的付出所感动,都会对他认真、踏实、谦虚、低调的工作作风点赞。那位腰疼深夜住院的藏族学生毕业回乡,走的时候,给他送上了西藏一条象征着最诚挚的祝福哈达。抑郁症孩子的父亲即使孩子毕业了,每逢节假日必定会给他送上节日的祝福。这是张自广十多年坚守辅导员工作岗位最开心的时刻。对张自广来说,他工作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帮助学生,让他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找到能够获取幸福的钥匙。

摄影:
作者/通讯员:陈谨 邹玉珊 | 来源:宣传部 | 编辑:伍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