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教学管理 坚持特色办学

——原广东商学院副院长温宝光访谈

2019-12-02 14:39:30

温宝光,原广东商学院副院长, 1987年从长沙铁道学院调到广东商学院,任投资系主任,1991年起任广东商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 1997年退休,为学校服务正好十年。这十年间,他目睹了学校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参与了学校工作的重大决策,亲历了校领导班子和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使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步入规范管理、特色办学的轨道。

组建投资系 打造专业特色

1987年6月,温宝光调到建校只有4年的广东商学院。来校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组建投资管理系。建立投资管理系的背景,是1987年省建行和广东商学院合作,设立投资管理系,每年培养100名本科生。温宝光回忆说,他刚来的时候,在马列教研室承担了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任务,为了迎接1988年第一届投资管理系的招生,1987年秋季学期结束以后,按照学校的工作部署,他全身心投入筹备投资管理系的工作。

温院长本科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后留校任教,因此非常熟悉老牌财经院校的长处和短板。他认为,中南财大有很好的金融专业的基础,后来再筹备投资系,因此金融和投资两个专业是分开的。不过,老牌财经院校金融、投资专业的老师都是偏文科的,在研究方法上较少定量分析。在筹办投资系时,温院长考虑到广商是建校时间很短的学校,基础薄弱,原本也没有金融专业,新的投资管理专业应该和金融打通,做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在第一届招生简章上,投资管理系加上了括号金融,教学计划的制定也加入了较多的金融方面的课程。温院长说,80年代初期,他曾在南开大学进修,南开的管理专业中有较多定量分析的课程,对他触动很大。他察觉到,投资、金融领域面临的许多问题已经不能用纯定性研究的方法来解决,需要引进定量研究的方法。因此,新建的广商投资管理专业,被定位为“文理交叉”的专业,培养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的人才。

“文理交叉”并不是一句空口号,需要各个方面去支持。

首先,从教学大纲的设计上去支撑。投资系的课程设计,非常注重数学、尤其是统计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计划中,数学类的课程超过300个学时,比当时商学院所有的经济专业都要多。当时数学教研室的主任还打趣说:“只有投资系重视数学,别的系都不重视!”

“文理交叉”的第二个支撑点,是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温院长在组建投资系时,有意识地挑选具有理工科背景的老师。比如投资系的林文俏老师,本科学的是建筑工程,研究生的专业是力学,后来继续进修,成为了风险管理专业的老师。这位被认为是“非科班”的老师,却被温院长这一伯乐所欣赏。温院长指出,数理基础好的人,转到文科有可能做得更好。后来的事实证明,林文俏老师成为了颇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第一届毕业生中,选林老师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学生是最多的。温院长引进投资管理系教师标准,就是重视文理兼容的教育背景,在该系成立初期,全系有理科基础知识的老师占了几近一半。

支撑“文理交叉”的第三个条件,是在招生上有所侧重。原本财经类专业基本上是文科招生的,温院长在招生上创新,文理兼招,除了看考生的总分,还要看单科成绩,如果数学成绩太差,也会被刷下来。1988年第一届投资管理系招了100人,文理各半,学生被编成一个文科班和一个理科班,这种招生方式开创了我校经济类专业招生的特色,直至今日,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各个专业也都是文理兼招。

投资管理系作为一个新的财经院校的一个新专业,温院长用大量的数理课程,弥补了传统财经院校的专业短板,并将其作为专业特色来建设。除了数学外,温院长还重视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投资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背景更全面,计算机水平也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从严整治“三风” 提高教学质量

1992年,温宝光升任广东商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科研。在这期间,他的主要精力放在狠抓教学、狠抓学风上。温院长认为,他这一任领导班子的任务就是“上轨”,即规范学校各个层面的管理,使学校的运作制度化。

那一时期,由于学校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学生的学风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上课迟到、早退的现象比较突出;每逢假期,有些学生不履行请假手续就离校;考试时,舞弊也时有发生。教师的教风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上午的最后一节课,有些教师存在提前下课的现象;有的老师反映,不提前下课,学生就会起哄。这些情况,是因教学管理不到位而出现的一些“乱象”,如不从严整治,势必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声誉。

新官上任三把火,温院长上任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全面整治“三风”,即学风、教风、考风。

第一把火是整顿学风。上任的第二天,温院长就到了教务处,提出整顿学风。他亲自出马,每天早上到了上课时间,就与教务处的老师到教学楼从一楼巡视到九楼,查看学生的出勤率,观察每个课室的上课情况。这一时期,学工部也加入了整顿学风的工作,部长罗崇超与老师在教学楼一楼值守,登记迟到的学生姓名,交给各系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再后来,各个系的总支书记、系主任都加入到了这项工作中,于是,整顿学风的工作从开始由学校主导,逐渐过渡到各个系进行自我管理,最终把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的问题彻底解决。省高教厅在学校召开教务处长会议时,各个高校教务处长观察到,在上课铃响前5分钟左右,学生就有序进入教室,铃响以后,教学楼前广场上已看不到一名学生,他们都大赞广商的学风好。

第二把火是整顿教风。针对教师提前下课的问题,温院长每天上午第四节课就带着工作人员巡视教室,提前下课10分钟以上的老师被记录在案,超过15分钟就要通报批评。这些记录与教师的考核挂钩,超过四次记录就影响老师的职称评审。刚开始的时候,有些教师还不以为意,认为学校不会真正执行处罚,但当真的有老师因为被记录超过四次,而失去了参加职称评审的资格时,教师们普遍意识到,学校是“动真格”的了,对教学纪律重视起来。同时,温院长强调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愿意听、愿意学,自然不会出现迟到早退的现象了。

第三把火是整治考风。建立院、系领导巡考制度,把考试作弊和学生学位挂钩。学生在校期间如果考试作弊,会受到校纪处分,在毕业时假如处分还未被撤销,没有资格向学校申请学位。在严厉的惩罚制度下,考试作弊的风气也被控制住了。

在整顿“三风”的基础上,温院长强调把成果转化成制度。因此,他主导建立了教学管理评估制度,每个学期对各系的教学管理各项指标,包括教学大纲的制订、重点学科的建设、学风、教风、考风等进行评估,然后全校排名。这些措施,切实提高了我校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水平,为学校通过1996年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特色办学 突出广商优势

温院长在主管教学期间,非常注重学生的特色培养。他认为广商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区别与其他的学校,可以在外语、计算机、实验教学等方面做文章。所以,当时温院长提出“四个一百”的工程,即在每一届1000个学生中,选拔出四个100名。第一,就是要有100名学生达到剑桥商务英语二级水平。第二是要培养100名兼具定性、定量分析能力的毕业生,要在毕业论文中得到体现。第三个是考察计算机水平,要培养出100名能够独立编程的毕业生。最后,每届培养100名双专业的毕业生。这是特色建设转化到学生身上的体现。

广商的另一个办学优势就是注重实验教学。传统的财经院校一般不设实验课,也没有实验室,但是商学院在办学之初就重视实验,开设了实验室。温院长主管教学后,继续推进教学实验室的建设。1993年为统计系配备了实验室,随后税务系、投资系、会计系都建设了自己的实验室,这一阶段是广商实验教学的起步阶段。1994年,学校成立了实验室评估领导小组和评估组,对全校教学单位的实验室进行评估,温院长任领导小组组长。这次评估工作使得实验室建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部分实验室都达到了合格的要求。1996年,学校整合了四个实验室,成立直属学校的经济科学中心实验室,该实验室就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前身。

温宝光副院长认为,当时的广东商学院作为一所年轻的财经类院校,办学成绩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就在于坚持特色建设的办学方针。退休以后,温院长仍然十分关心学校的发展,曾在教指委、咨询委、督导组、关工委等岗位上继续工作,为学校建言献策。

摄影:
作者/通讯员:人文与传播学院 徐靖捷 | 来源:宣传部 | 编辑:伍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