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创意——我们就在经典现场

2010-11-04 14:44:27

创意可能从模仿开始吗?

经典只能被顶礼膜拜吗?

经典还能被解构重塑吗?

经典,梦幻中的迷人约会。

经典,我们可以现场操作。

创意在窃取经典中得以重塑!

广东商学院的一群未来设计师们,在创意摄影的课程中,玩尽经典,经典只能被顶礼膜拜吗?绝对不是,我们也能创造经典。艺术学院的摄影教师安海波告诉我们。她说“我们拒绝那些所谓的摄影科班路线,从静物开始,到人像一步步……而是先从经典作品那里获取精华,变成自己的创意经典。读经典,析经典,获取经典,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

倡导临摹经典的摄影老师安海波

安海波200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硕士,现工作生活在广州。曾创作和展出《广州留念》、《魔方》、《广州大学城夜戏》、《苏三新起解》等创意摄影作品。长期关注社会特殊群体,如农民工、孤儿、流浪少年。代表作有《寄养孤儿》、《孩子不回家》、《一个棒棒军的艺术生涯》等,2008年举办关于汶川地震心灵救灾的《重建家园———从记忆开始》全国个人巡回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广东商学院的一群未来设计师们,在创意摄影的课程中,玩尽经典。倡导临摹经典的摄影老师安海波告诉记者:“从2007年开始,已经有多届学生,一百五十多个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创作历程,大家都很兴奋,大家都在尽情的表演与释放中寻找到了一次与经典碰撞的机会。”

安海波的摄影课程设计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内容。在数码时代如何让这些未来的设计师们拥有与经典交集的可能,传达经典的意蕴。用“摄影”的方式来临摹经典,这一群人敢想敢做。

安海波在给学生做摄影创作类别分析时,发现学生对摄影大师雷兰达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的效果很惊叹,却没有去深入了解摄影师当时的创作过程。当她为大家讲解后,才发现原来如此精美的影像效果不是快门的一次性完成,而是摄影师在拍摄前先有草图,然后多张底片拼贴而成的。为了能让学生体会这样的创作,她也布置作业让学生去临摹这些经典作品。一周后学生的作品交上来时发现非常有效果,大家很兴奋:原来摄影还可以这样“拍摄”。

从这次创作开始,学生的创作状态就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因为现实创作条件简陋,学生大多用自己的床单、被子、桌子凳子来做道具,临摹出来后反倒有了新的意义。老作品,新概念就出来了,尤其是后来两年的临摹创作。有些作品在临摹原有图式和影像效果的基础上还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如《马拉之死》就是针对2008年的问题牛奶。

临摹的经典作品主要分为油画、摄影等经典作品,还有一类是模仿经典中国画作品的。长卷式的作品形式感最强烈,但是中国画的人物基本不讲立体感,所以在模仿过程中,必须自己解决布光问题。作品出来后,图式感强,但画面效果却很不一样。

他们的作品有三个特点

1:解读人类历史中的经典图式,然后再模仿这些图式的基本状态,从而显示出一种有意思的关系,

2:临摹经典,重在参与者再经典现场的过程。临摹不等于复制,临摹即是创意。

3:这不是培养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师课程,这是为将来的设计师们寻找与经典结合的创意机会,同时,更是数码时代摄影与时尚结合的全新艺术体验模式。

(《羊城晚报》2010年11月2日报道)

作者/通讯员:羊城晚报 | 来源:暂无 |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