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办人文论坛三期 营造学术互动品牌 ——人文论坛之“哲学在今天的困境和出路”在广商举行

2007-07-06 14:45:30

2007年4月3日,由人文与传播学院、思想理论教学部和外国语学院三家联合举办的第三期人文论坛在综合楼九楼会议室举行。论坛由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江冰教授主持,思教部总支书记张荣国教授做主题发言,与会教师围绕“哲学在今天的困境和出路”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科研处副处长李征坤博士到场并作发言。周振林、郭景萍、马持节、傅明根、张伟强、熊晓萍、李新博等出席了此次论坛,部分学生也参与讨论。

教授们围绕着主题展开激烈精彩的讨论。针对哲学在今天中国遇到困境问题,张荣国从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现在人们讲究信息的运用的现象,哲学有时候太大太空,似乎不能有这种功效;哲学话语系统依然陈旧,于是出现了哲学的贫困或者说是困境;又由于政治原因,曾经过分强调哲学功用,结果适得其反;另一个原因就是科学主义的昌盛导致人文主义的缺失,不利于哲学的发展。江冰对此作了回应,他说现代社会具有“实用”与“快速”两个特点,这两个特点对哲学有天然的排斥。在他看来,哲学存在的高度,决定了一个民族的高度。周振林教授通过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不平衡现象,导致某些人借助行政权力企图统治学术的弊端,从而说明哲学的困境不在于哲学本身。在探讨哲学在当今社会的出路时,郭景萍教授提出“入世、出世、创新、跨科学”的建议深得大家的认同。她说哲学的出路首先是要结合现实,而不是象牙塔;其次是要有理解、批判性;第三是要讲求创新,第四是跨科学,把目光放长远。李征坤博士认为,哲学本身就没有什么困境更不会消亡,目前中国大学哲学的教学困境和哲学的社会价值功用才是问题所在。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逻辑起点,所以“立场”和“视角”很关键,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理论预设或逻辑前提有问题,反思这些预设或逻辑前提往往会“柳暗花明”。李新博副院长认为哲学的翻译包括中外文翻译和古汉语翻译在对哲学的研究与传播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概念就是一条思路,翻译表达不当往往会产生对这个概念和命题的误会或歧义,导致理解的偏差和困惑。

老师的发言启发了在场学生的思路。有学生发问,当代大学生不热衷于学习哲学是何原因,张伟强教授回答说,当代大学生不应有专业局限的观念,要学会利用方法和思维寻找自己的发展天地,哲学正是提供了学习这种方法和思维的途径。又有学生针对老师的观点提问,科学与哲学应该是互补的,说科学压制了哲学是否合理?张荣国解释说,应该拒绝把科学作用绝对放大,试图放大功利主义是悲哀的。所有的道德、法律、制度都建立在对生命的敬畏上,要提倡人文主义。科学与人文主义在某些方面是有一定冲突的。我们要问的是,人文主义哪里去了?

此次论坛以轻松活跃的互动形式进行,拉近了教师彼此、师生之间的距离。会后,记者采访了论坛的发起人江冰教授,他说人文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三期,第一期以“新媒体新人类新文化”为题开启论坛总主题,第二期以“教育的危机与出路”紧扣时代敏感问题。三期人文论坛在学校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也引起了媒体关注,《羊城晚报》对此作了报道。江冰教授对人文论坛的前景充满信心:“我们将继续坚持每月一期地举办人文论坛,把它打造成一个广商的学术品牌、科研品牌,一个融学术交流与师生互动为一体的优秀品牌。”

(人文与传播学院)

作者/通讯员:科研处 | 来源:暂无 |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