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上篇)——解读哈尔滨工业大学办学传统与特色

2007-08-31 14:45:30

创新意识,学术自由、追求卓越的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是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共同的精神支柱。没有了这些,大学就失去了灵魂,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大学,更谈不上一流。而由于历史不同,环境不同,学科不同,各大学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内涵,并逐渐凝炼成各自的传统和校训。后人则不断丰富完善,代代相传。因而所谓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是指学校独特的优质风貌,特别出色之所在,意味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传统和特色是在积淀中形成的,是学校历代师生集体智慧和实践成果的结晶,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它决定学校办学的品位、层次和规格,更决定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水平。特色是十分重要的,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和特色,就无从谈水平,更谈不上高水平。因而,可以说优势和特色是奠定一流大学水平的基石。

大学的传统与特色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在社会上产生影响而得到公认。特色又具有动态性,它的形成是渐进过程,因而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其内涵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学校的特色具体体现在总体的治校方略、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运行体系中,因而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质量影响深远、作用巨大。也正因如此,教育部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中特别规定了特色项目,并将其作为评价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哈工大办学历程的回顾以及特色的分析,看传统与特色对如何办好高校所起的作用.

历史沿革几经沧桑

始建于1920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前苏联专门为中长铁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建立的工业大学。当时的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第一任校长是俄国人阿・阿・摄罗阔夫,教师和学生以俄国人为主,中俄混合,采用俄文版教材并用俄语授课。1935年,日本取代了苏联对学校的管理权,开始向日本办学方式过度,至1937年完成过度,由日本人铃木正雄接任校长,一批日本教师和学生进校。1945年日本投降,根据中苏两国政府协定,哈工大由中苏两国共同管理。在其后的发展与办学过程中,除中俄学生外,还曾吸收许多其他国籍留学生如韩、朝、日、美、奥、以色列等国的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政府将哈工大和中长铁路一并移交给中国政府,从此学校成为社会主义人民大学,走上快速发展时期。因此哈工大的86年历程经历了两个时代,前30年可以说是中国国土上的一所外国学校,从教师、学生结构到具体的教学方式应该说国际化的,开放的。后56年的初期,曾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造?D?D学习前苏联的一块样板,随后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

专业设置独具特色

在专业设置上,哈工大自建校至今一直以工科为主,改革开放前主要参照前苏联模式按照行业甚至按企业的工种设置专业,如金属热加工学科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机械制造学科的机床、刀具等,甚至有的专业名称与工厂的车间同名。专业划分相当之细,培养目标针对性极强。这种专业设置加之6年(含1年预科)的长学制以及很强的实践教学环节,使毕业生分配到工厂专业对口的岗位后短期内便能适应工作的要求,因此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哈工大也一度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哈工大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哈工大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样板,不仅为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科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包括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新中国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级管理与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乃至国家政府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造就了哈工大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哈工大教师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的特色日趋突显。

1958年9月,当时的主管部门第一机械工业部指示哈工大“要搞尖端,要增加一些为国防服务的专业”。哈工大所设专业开始了由民到军的转变。到1959年,设置了一批尖端专业,从而由一般的工科院校转变为一所军民结合,且主要为国防事业培养人才,为国防科技服务的大学。

形成国防航天特色,凸显工程实践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国家经济体制转轨和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哈工大在先后隶属于八机总局、七机部、航天部、航空航天部、航天总公司、国防科工委等航天航空国防部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得到快速发展,创造了哈工大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在此其间,在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承担了大量的航天国防科学研究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攻克了一大批航天国防尖端关键技术与重大课题,为我国的航天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教师队伍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培养,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也受益匪浅,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都是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中科学技术问题的提炼。同时,为国防航天领域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在这段时间里,广大教师和学生情系国防航天的情怀也日见升华。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无论是高级管理与专门技术人才培养,还是攻克关键技术方面,哈工大都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04年4月18日,由哈工大为主自主研制的“实验卫星一号”成功发射;由哈工大研制的新体制雷达的研制成功与应用;载人航天大型空间模器的成功制造;神州号飞船焊接变形控制技术难关的攻克;系列特种机器人研制成功及机器人码垛包装生产线的产业化;惯性制导与物理仿真系列设备的研制成功与应用;国家信息安全工程重大项目胜利完成等一大批标志性成果的取得,使哈工大的国防航天特色和优势也凸显到了巅峰,同时哈工大人的工程能力强、承担大工程项目见长的特色和优势也愈加突出。

1998年教育部重新调整专业目录后,哈工大从社会需求和学校的办学条件出发,对传统的老专业进行整合与改造,拓宽了专业口径,扩大了专业面向,同时保留特色专业方向并新建了一些国民经济急需的、属交叉学科的和新兴学科的专业。至此基本形成了理工为主、经管文法相结合的专业格局,同时坚持了哈工大依靠强大的国防科技背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国防航天,军民两用原则,走通用学科为主,并加强国防特色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致使学校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既能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又坚持与时俱进,并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严格管理,形成传统,凝炼精神

教学上,哈工大始终保留了自建校初期就逐步形成的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重视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创新能力培养、重视规范严格管理等特点。教学管理上注重过程管理,重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与一致性的人才培养风格。在建国初期从全国各地知名大学毕业奔赴哈工大执教的800“壮士”,不仅沿袭了前苏联专家教授严谨治学的学风和教风,而且继承了当年学校地下党带领学生抗日救国,不怕困难,不畏艰苦和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他们对祖国、对教育事业满腔热忱,把一腔热血和青春都献给了祖国的北疆,献给了哈工大。他们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和特别能奉献的革命精神和广袤的黑土地所赋予的宽广胸怀,借鉴古今,汇集中外,不断进取,不断开拓。不仅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的教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国防航天与工程实践能力优势和特色,同时养成了爱国敬业,求真务实,艰苦奋斗,追求卓越,团结合作,自强不息的哈工大精神。马祖光院士忠诚事业,牢记使命的爱国情怀,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大师风范,追求一流,呕心沥血的拼搏精神,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就是哈工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哈工大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马祖光像很多人,很多人像马祖光。”

在这种传统和精神的感召下,哈工大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南迁北返,元气大伤。改革开放,重获新生,迅速发展,恢复了元气。改革开放后,随着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竞争日趋激烈,哈工大面临地处北方边陲和区域经济欠发达等不利因素,发展建设所面临的困难要比经济发达的沿海和中心城市大的多。取得同样的成绩,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但哈工大人凭着哈工大传统和精神,要在困境中求发展,要在困境中创奇迹。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这三十多年的努力拼搏,哈工大人再度创造了辉煌,靠的就是哈工大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的特色与优势,靠的是哈工大人在哈工大精神鼓舞下的努力拼搏和自强不息。

对俄合作发挥优势

哈工大由于历史的原因,与前苏联即独联体国家有着十分密切历史渊源。改革开放后,迅速地恢复了对俄、乌等国家广泛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俄、乌等独联体国家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居世界前列,特别是在航天国防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由于哈工大的特殊地位及对俄合作交流的密切关系,为我国在国防航天及民用技术领域对俄引进与科技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每年有百余名俄、乌等国家的专家教授长期或短期在哈工大工作。因此,对俄、乌合作交流与合作也是哈工大的优势所在。

最能反映一所大学传统和特色的是校训,因为校训是学校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它对激励全校师生弘扬传统、增强荣誉感、责任感、继续奋发向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哈工大而言,历史上也曾提出过种种口号式的校训,但唯有“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八个字最深入人心,历久未衰,已成为历代哈工大人共同遵守的准则。它形成于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是对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要求。“规格严格”是过程控制,要求严谨踏实、按章施教;“功夫到家”是目标控制,要求质量过关、水平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八个字被不断赋以新的时代内容,由只对教师、只针对教学的口号延伸成为对全体师生员工、针对全校各项工作的普遍要求。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作为哈工大的办学传统已为历代师生所认同,无论称其为哈工大传统还是哈工大校训,起点是极有个性的,有着浓郁的学科特征。规格严格有两层意思:首先要有“规格”,其次要“严格”遵守。功夫到家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要肯下“功夫”,二是功夫要下到点子上,下到程度。然而,传统不仅要继承,而且要发扬。没有发扬,传统就无从继承。“规格”与“功夫”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严格”与“到家”同样需要不断深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规格”是统一的、刚性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规格趋向于柔性化与多样化。哈工大的培养目标也已由培养国家急需的专业非常对口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发展为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与先进合理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具有发明创造与工程实践能力;爱国敬业、上进务实、身心健康的有竞争力的精英型人才。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规格严格”与“功夫到家”,给予新的诠释,既要将哈工大在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卓越的实践沉淀进去,也要将哈工大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向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迈进的进程中必须吸纳的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和新的教学与管理风格凝炼其中,赋予新的内涵与时代特征。

众所周知,现代一流大学追求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场所,更是教人诚实端正、求真求善的精神家园。大学是崇尚学术、追求真理、传承文化、完善人格的知识殿堂。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哈工大是值得骄傲的,因为哈工大奉行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本质上就是“实”和“真”,也正是由于学校赋予了师生“实”和“真”的品质,我们才能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正确处理好专业设置上的通用工科和国防特色问题及整合专业拓宽口径与保留特色专业方向问题,才能在不占天时地利的艰苦地区把大批的专家教授凝聚在一起不断发展壮大,才能让从哈工大走出去的、如今已是科学家、政治家、高级工程技术专家的一批批校友至今仍倍感获益并视哈工大的传统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的,载人航天精神里蕴藏着哈工大的“实”和“真”,小卫星的顺利升空带着我们的“实”和“真”。国家的信息、能源、建筑、机电、材料等各支柱产业无不活跃着哈工大校友,他们身上被人称道的闪光点都少不了“实”、“真”二字。所以我们可以坦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既是哈工大优良的办学传统,又是学校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作者/通讯员:光明日报 | 来源:暂无 |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