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有关官员表示无评估机制高校就不能发展

2007-08-31 14:45:31

目前,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评估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评估的巨大成效也有目共睹,但社会上对评估也存在着一些异议,有的甚至是否定性的意见。如何看待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刘凤泰主任。

为什么要进行大规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记者:为什么要在这个阶段进行大规模的本科教学评估活动?有人猜测,这和大学扩招导致的本科教育质量下滑有关,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凤泰:我不赞成扩招造成本科质量下滑这个观点,也不赞成评估是扩招导致的。实际上,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早在1994年就已经开始试点,到2002年总共评了254所高校,2003年教育部确立了5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到现在已经评估了300所高校,一半以上的学校被评为优秀,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是有保证的。

评估是世界各国的通例,我们的评估方针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记者:评估专家组是如何构成的?换句话说,是哪些人在评估一所所大学,都评学校哪些工作?

刘凤泰:我们的评估组不是随便派出的。我们有一个由2000多人组成的专家库,这些专家都是全国各高校的教学科研权威和管理方面的行家,而且经过了专门培训。评估主要考察被评高校的办学思想是否明确,教学中心地位、教学投入是否得到保证,是否建立了全方面全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效果和社会声誉是否良好,办学是否有特色等。

学校为什么要整材料

记者:据说为了迎评,部分学校要求教师夜以继日地改试卷、补论文、新编教学培养方案、做假档案,这些作假行为您是否了解?

刘凤泰:我要说的是,整理和总结材料与材料造假完全是两回事。评估需要学校整理和总结材料,这些材料是学校向评估专家提供的考察评估的证据。国外也是这么做的,甚至比我们还要细致。有的学校平时管理不太到位,文件不太系统全面,通过评估材料准备,了解管理的全过程与全环节,所以材料工作是无可厚非的。但在材料上造假,则属于学校及其领导师生的道德问题。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绝大多数高等学校在整理材料上都是实事求是的,很少有弄虚作假的现象。但也不排除个别学校,特别是某些新建院校由于管理经验不多,对教学基本文件和材料的管理与归档做得不够,存在着评估之前临时补齐材料的问题,增加了师生员工的工作量。对此,我们一再强调,学校准备材料,应该体现原始性和真实性,该补的补,不该补的不要补。什么是该补的呢?比如丢失的教学管理文件,可以补上。不该补的是已经丢失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试卷等,不能重做。而压根儿就没有的材料,更不能编造。

为减轻学校负担,今年我们对评估考察进行了改进,把抽查学校材料的年限从3年变成了1年,原则上仅考察学校当年现有的材料。这一改进受到学校的欢迎,既减少了学校工作量和压力,也有效地防止了材料上可能出现的造假问题。

我们正准备出台一个文件,明确规定学校不能修改试卷和论文,要保持档案的自然原始状态。

学校在评估压力下是否会出现违规行为

记者:几所重点学校的管理人员告诉我,他们最担心的是学生。有些二三流学校的学生对外能团结一致说自己学校好老师好校长好,只有一个声音,而重点高校的学生,在外人面前总说自己学校有多少不足。但一所大学只有一种声音是不是也很奇怪?一些二三流学校号召力强、鼓动性强,把学校最好的一面呈现在专家组面前,而这并不是它真实的状态。您怎么看?

刘凤泰:评估在整体上是有利于学校、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当然应该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没有哪一个学生不想本校好。从这一点看,那些你所称的二三流学校(我从来不这样看)的学生能够与学校一道努力评建创佳绩,是可爱的。但你说他们说假话,这一点我不相信,学生们关心学校,但更关心自身的利益。评估期间我们的专家经常在校园里与同学们聊天,专家们反映,现在的学生是敢于实话实说的。记者:您知道校长们对评估很紧张吗?评估成绩关乎政绩,也关系到学校得到的财政支持。

刘凤泰:紧张是由于压力和高标准高要求造成的。不紧张、没有一个高标准和高要求,没有压力,能把工作做好吗?这几年,学校评建工作之所以取得显著的成效,就是与我们评估指标体系的高标准高要求有着密切关系。正如有些高校领导所说,在评估指标的压力和促进下,学校出现的变化,是过去不可想像的,它整整将学校建设和发展提前了10年!

当然,评估工作也面临不少社会的舆论压力。去年,某省一所师范大学的一个老师在网上说,在他读博士的时候,看到母校为了迎评“作假、贿赂、烧钱”。经调查核实,发现这位博士是道听途说,他后来主动在媒体上作了更正声明。

如何防止评估出现一阵风倾向

记者:我曾采访兰州大学新闻系的老主任刘树田教授,他作为评估专家坦言,在某些省属院校,形式主义是没法避免的,因为学校有竞争的动力。同类的院校,你得了优秀我没得优秀,这怎么向省里交待?还怎么向省里要钱呢?您认为,如何才能避免不正当的竞争?

刘凤泰:高等学校之间展开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好事。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总体看,高校评建工作是健康向上的,某些形式主义只是极个别现象,同时不是评估政策本身造成的,不能因为个别而否定一般,因局部而抹煞整体。我们正在推行阳光评估,把学校自评报告和专家组对学校评估的意见建议网上公布,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我们也要求学校接待评估专家一切从简,专家要住在校内,校内没有条件的,可住校外宾馆,但不能超过三星级标准,不搞宴请。从去年开始,教育部设立了评估专项经费,专家的差旅费和评审费统一由教育部出,被评学校只是提供简单接待条件和配合工作。

实际上,专家进校考察评估是相当细致、严格的。他们一般要听几十门课,走访所有的院系,开许多座谈会,看几百上千份学生试卷和毕业论文(设计)。对哪一个学校搞形式主义或弄虚作假,专家们都是内行,一看便知,并有一票否决权,所以,学校没有必要造假,也不会冒险去做造假的事情。

记者:会不会评估就像一阵风,刮风过了,专家组撤离了,一切又变回原样?

刘凤泰:你所说的问题,是我们一直考虑的如何通过评估建立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问题。我们的评建工作包括学校自评自建、专家进校考察和学校整改3个阶段。专家离校,并不是评建工作的结束,学校要针对专家组指出的问题,提出整改的计划和方案。我们评估中心准备明年开始,对已参评的高校进行回访。只有回头看,才能保持评估成果,避免形式主义。同时,我们实行5年一轮评估制度和每年公布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制度,我相信能够保证评建工作的长期性和持久性。

教师对评估是否有抵触情绪

记者:听说很多教师和学生包括高校领导对评估有抵触情绪。对此您怎么看?

刘凤泰:对评建工作,思想上想不通甚至有某些抵触情绪,是正常的,毕竟评建工作对高校以及师生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带来新压力。这在国外也一样。最近我去日本的东北大学,校长也说,评估要求太严了。美国一些著名大学也不太情愿接受评估,认为干涉了他们的自由。但是话又说回来了,绝对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是没有的。哈工大校长王树国教授告诉我,他们学校的一位老院士开始很反感评估,但后来却说,他本来以为就是走形式,但看到专家们入驻学校一周在晚上12时以前没有休息的,专家组抽查的论文和毕业设计每页都有批改意见。学校现在仪器设备更新了,图书量增加了,管理也规范了,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所以他现在拥护评估。至于学生,由于他们是评估的最大受益者,他们是赞成评估的。

曾宪梓、李嘉诚与本科评估

记者:有网友指出,有的一流大学因为不重视评估,做得再好得到的评价也是良好,比如上海交大、复旦。而有的一般院校,因为会做表面文章,反倒都是优秀。是不是这样?

刘凤泰:上海交大是1998年进行的教学评估,成绩优秀;复旦大学从来就没有参加过评估,明年才是第一次。有些网上的谣言应该得到澄清。

说一流大学不重视评估是没有根据的。重点大学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任务较重,但不等于不重视本科教学。实际上,我国本科教育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重点大学的本科教育是否有成效。一般院校则通过评估工作,促进了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也促进了学校内部的教学投入。2002年,我们对26所接受评估的一般学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省、自治区、直辖市向这26个学校多投入了5.6个亿。

高校评估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海外友人的关注。曾宪梓先生是梅州嘉应学院的名誉校长,对学校已经投入了1000多万元,听说要参评,他当场给学院划拨了100万元,一周之内钱就到账了。评估时,曾宪梓先生亲自从香港飞来学校做了讲话。李嘉诚先生一直在支持汕头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先后投入了23个亿,在评估过程中他专程赶到汕头与专家座谈,和汕头大学师生一起倾听专家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评估结束后,我就接到李嘉诚先生的电话,感谢了我们诊断式的评估。

作者/通讯员: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