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化典籍 感受文化自信

——《管子》读后感

2021-10-28 15:01:19

身为大学生,我常常因为忙于应对论文和作业,忙于参加社团和班级活动,而少有时间能静下心来阅读文化典籍。然而,“中国文化典籍导读”这门课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

记得第一节课时,老师就说,《管子》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是齐国称霸、治理天下的大经大法。因此,我——一个以后想从事基层建设工作的人,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开篇之时,老师给我们投影了2020年语文全国高考一卷的作文题,题目讲述的是管鲍之交和管仲拜相的故事。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的作文题目是《退居让贤——鲍叔之仁心也》。那时候的我完全为鲍叔的知人善荐、让贤之心所感动,并未过多得关注到管仲。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对《管子》原文的阅读,我渐渐地对管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管仲的思想兼具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农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的确是罕见的治国理政的大才。

在管子的众多思想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侈靡与节俭”和“外交”的思想。我们当代的许多国策,都能从《管子》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内容。每每阅读《管子》,都能让我感受到先人的智慧,升腾起强烈的文化自信。

首先是“侈靡”这个观念。《侈靡》开篇以桓公问管子今时与古时之别而引出“兴时化若何”的问题,管子回答道:“莫善于侈靡。”意思是,如果想与时俱进地治理财政,就一定要学会灵活使用“侈靡”这一概念。侈靡,就是奢侈消费。其实管子所说的“侈靡”并非是提倡奢侈,而是一种“散财之道”,即让富人消费、散财,促进货币的流通,从而振兴经济。对此,有些人会断章取义,认为《管子》就是提倡奢侈消费。其实不然,如果仔细阅读其他篇目会发现,管子对“奢侈还是节俭”这一问题是持辨证态度的。总体上看,管子提倡的还是节俭消费。

《管子·禁藏》中说:“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 。”意思是,人民洁身节约,就不会遭受祸患,而如果奢侈无度,那幸福就不会到来。同时,管子还提出统治者必须要节俭,不可以奢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通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必安矣。”认为国家运行,至上而下,都需要遵循一个“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的原则。“节俭”的思想是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去提倡的,是常态的要求,而“侈靡”则是在非常时期采取的鼓励消费的手段,是指向富人这个特定阶层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能看到政府对消费的鼓励。以此次新冠疫情为例:疫情期间,大量的小微企业破产,小个体劳动者失业,于是政府鼓励“夜市经济”“地摊经济”来促进消费,如南京市委书记带头下馆子引导消费,随后南京还出台了鼓励消费的相关文件,建议政府机关干部、职工带头到商贸、餐饮等企业消费。许多地区也通过发放 “消费券”鼓励居民消费,以此来振兴萎靡的线下经济。

其次,是管子的外交思想,其思想也为当下的我们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参考。

《管子•重令》有言“德不加于弱小,威不信于强大,征伐不能服天下,而求霸诸侯,不可得也。”这与我国如今所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2020年初,全球新冠疫情暴发,有多个国家向中国寻求援助。尽管当时的中国自身都无法得到完全的保障,但仍然毫不犹豫派出最好的医疗队前去支援,又通过各类渠道,向韩日德等16国捐助了口罩、防护服、核酸检测试剂等抗疫物资。截止2020年3月8日,全球至少已有26个国家向中国提交了核酸检测试剂盒的订单,中国向全世界累计供应了1575.5万只试剂盒。在这场全球疫情之中,中国以包容友善的姿态得到了世界人民的称赞和倾佩,展现了大国风范,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管子》中说:“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意思是如果能将不必要的支出花费在结交党友上面,那么友邻必会增多,诸侯必定和睦。中国对待发展中国家一直保持着友善、援助的态度,中国推行的“一带一路”政策的成果也十分显著。我们应该看到,“一带一路”不只是帮助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不只是促进了中国与多国的合作。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在这项计划之下,我国自身经济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开放程度在不断扩大,对外经贸发展在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抵抗全球化风险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党必多,交必亲矣”的最终结果是“国必盛,国力必强”。早在几千年前,管子就为我们提供了富国强国的秘诀。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今中国要发展,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需要回到几千年前,去汲取先人的智慧,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开拓创新,大步向前迈进。

写到这里,我不禁自问: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是从五千年不曾间断的中华文化中来,是从无数的先人智慧中来。学习《管子》,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从骨子里升腾出民族文化的自信。这是先人给我们的底气,是跨越千年历史长河仍然奔腾不息的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

    (本文乃《中国文化典籍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成果之一,指导老师:人文与传播学院万静)

作者/通讯员:陈林燕 | 来源: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1班 | 编辑:蒋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