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这群年轻人对新会陈皮情有独钟

2023-08-08 23:18:29

日前,广东财经大学柑江莫邪队前往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在茶坑村、陈皮村进行调研考察,对新会柑的种植、生长和售卖以及新会柑衍生品陈皮等的制作和销售进行深入了解,并在现有的新会柑种植业基础上,提出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措施,探寻适合该区域的乡村振兴模式,以青春的力量助力该地持续、健康发展。

据资料显示,新会柑种植业作为新会区的农业经济支柱,近年来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新会陈皮作为新会柑最主要的衍生产品,近年来的发展数据也非常可观。2022年,新会陈皮行业产值超190亿元,带动全区7万人就业,实现人均增收约2.2万元,新会陈皮入选2021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评价百强榜,位居“2022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第一位。

团队成员认为,年初《狂飙》的爆火,也带火了江门的旅游业,江门的文旅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热潮消退终有时,想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当地第三产业,就必须宣传好当地特色,给游客带来独一无二的体验。柑江莫邪实践队将目光投向新会柑产业链,在这个方向上寻求一条适合新会区发展的路径。

在陈皮村柑桔种植合作社,园主为团队成员详细地描述了新会柑的生长状况以及种植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实践队了解到新会柑基本上为家族种植,个体户居多。受气候等因素影响,新会柑分为6月小青柑和12月大红柑。

团队成员经过调研后发现,新会柑种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病害、虫害较为难治且反复,必须人工定期打药,对柑橘外形会有影响;第二,新会柑种植受天气影响大,若早春少雨易使柑树难以完全发育,叶片枯黄则果实品质较差,雨水过多则影响晒皮质量;第三,缺少固定技术人员,政府提出有关新会柑种植的改良方案后缺少后期跟踪,农民大多靠长期积累的技术与经验进行种植。

与园主的交流和在果园的参观过程使实践队队员受益匪浅。走访过后,队员们对当天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出一系列新会柑种植需要改进的措施。

在茶坑村,团队成员探访茶坑村种植农户梁奶奶,体验从新会柑到陈皮的加工过程。团队成员在现场观摩并体验了陈皮加工过程,第一步用小机器在小青柑的表面划开三道口,第二部手工用小匙子将皮剥出来。

据梁奶奶口述,他们有可以自动剥皮的机器,但是机器剥皮效果差、不干净、影响果皮质量,所以基本还是以手工剥皮为主。梁奶奶还说道,该地一般一家几十亩地,都会自行管理种植、自行剥皮晒皮、装罐销售。

实践队先后前往茶坑村的两家以销售陈皮等新会柑衍生产品以及陈皮衍生产品为主的商铺。通过与张美莲、黄妙云两位商家的交流,实践队了解到新会柑的果皮除了能制成陈皮外,还能制成各种养生零食、要用养生泡水茶等;但新会柑的果肉由于味道酸涩,难以食用,大部分会被集中丢弃。销售方面,商家提到他们大多都有一些固定的老客户进行微信联系订购。实体店本身销售不多,顾客多为直接去产地进购买,而后自己进行加工、晾晒等程序。关于线上售卖,商家说,网络直播、淘宝卖货较少,线下为主。一是因为供不应求,无需过多扩宽渠道;二是因为门店店主多为中老年人,没有网络销售经验;三是网上假货多,有效的打假防伪还未完全落实。

探访过后,实践队综合陈皮售卖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并提出促进陈皮等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相关措施。

茶坑村副书记梁德宇先生提到,对于陈皮等新会柑衍生产品的供不应求,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正积极探索新会柑的山地种植模式和良种繁育,从源头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对于新会柑果肉的利用率,政府正寻找研发皮肉同质柑、醋、果子酒、洗洁精、酵素等的路径,减少对果肉的浪费;对于茶坑村目前的产业发展路径,政府有意向旅游方面进行打造,以新会柑为特色,发展参观、采摘等产业,同时想办法解决资金和土地的问题,加大民宿和酒店的建设,尽可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团队建议,近年来,新会区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其极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底蕴的基础之上,打造“以旅兴商、以商促旅”的新名片,而新会柑作为新会区的“明星产品”,在发展第三产业的路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团队成员期待未来果园采摘、线上助力种植、新会柑纪念品等产业和产品能得到发展,实践队也会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见解,为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献计出力。

 

(南方+于2023年08月06日报道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8/06/c7969111.html?from=weChatMessage&colID=5774&appversion=10300&firstColID=5774&enterColumnId=14)

摄影:
作者/通讯员:南方+记者 沈丛升 通讯员 欧阳嘉妍 | 来源:“柑江莫邪”社会实践团队 | 编辑:刘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