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调研七夕民俗,这支大学生实践队赴“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2023-08-20 10:27:02

今年,团省委大力推进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组织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扎根基层一线。为响应号召,深入了解东莞望牛墩七夕文化,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日前,广东财经大学社会实践团队望月队赴东莞望牛墩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望牛墩七夕乞巧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早在五代时期,望牛墩就有欢庆七夕的习俗,摆贡案、赏贡案、拜七姐等习俗传承上百年。2007年,“乞巧节”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望牛墩镇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称号。

在望牛墩,望月队参观七夕公园与水乡公园,了解七夕元素如何与地方特色相融合。在水乡记忆馆,馆长为望月队讲解“摆贡案,拜七姐”的传统、贡案摆放的讲究、七夕贡案制作的过程等,带领大学生了解望牛墩的历史,感受七夕文化之细腻、水乡文化之浓厚。

在望牛墩团镇委带领下,队伍走进望牛墩最大的文旅公司“茂春里·望汐坊”,在春汐茶舍、汐社书屋围,感受潮汕文化与望牛墩的七夕文化的结合。

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们采访当地居民,调研不同年龄段对望牛墩七夕文化的了解程度及传承七夕文化的建议。望月队队员表示:“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七夕文化传承,为贡案手艺人们打造展示才华的舞台,举办贡案比赛,让非遗进校园,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七夕贡案制作的兴趣,以多样化手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望月队探寻了不同村子的贡案制作场地,穿过一座座房屋,深入了解七夕贡案的制作过程。

七夕贡案,其实是运用泡沫、纸皮、珠片、蒜皮等生活中琐碎细小的物件制作,其融合了剪纸、捏雕、刺绣等多种工艺手法,“精雕细琢塑文化之韵,一流工艺纳造型之风,琢一工艺,纳灵巧于作品,凭匠心赢得喝彩。”

大学生们发现,传承人对七夕贡案的制作往往取材于社会生活,其间反映了不同年代的共同记忆。今年,贡案的主题涉及村容村貌变化等乡村振兴主题。同时,大学生们察觉到,贡案传承人多为老年人,缺乏年轻血液,他们呼吁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贡案传承中,为七夕文化注入新活力。

据悉,在农历七月初六、初七,望牛墩镇将举办七夕文化节,市民可以观赏望牛墩各个村庄制作的贡案,观看民俗表演,体会岭南古风俗。

 

(南方+于2023年8月14日报道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8/14/c7994491.html?colID=34494&appversion=10300&firstColID=34494&enterColumnId=14)

摄影: 莫海琳 黄丽萱
作者/通讯员:南方+记者马新杰 | 来源:财政税务学院 | 编辑:刘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