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活化”,是民族精神的外化。
每说到“过节”,都有特色纪念意义的活动,比如重阳登高,中秋赏月,元宵节赏花灯。传统节日的饮食和纪念活动已经成为文化标签,几千年凝聚下来,厚重得很,也有趣得很。这些活动固然很好,但是时间长了, “过节”的仪式就会流于形式和“过场”。近来国人旅游热情大涨,在传统节日出游也很时髦。但是在舟车劳顿、胡吃海喝中,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和“传统”意味好像没显示出来了,和普通节假日的放假性质差别不大了,尤其是“春节”,传统的味道越来越淡。
“品”节日之品,取“优雅、细致和深入”意。从提升“过”节的品位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提倡在传统节日细读特定经典,在细读经典中“优雅、细致和深入”领悟和传统节日相关的蕴意,内化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让传统节日包含的文化记忆不仅仅“留得住”,还要“活起来”。
细读是一种经典阅读方法。细读把书籍、生活和内在生命相连接,让知识、思想和生命得以打通。细读经典不仅仅在于获取知识,更在于培养人性、涵养心性,在“体道”。在细读中让自己的内心不断成长,领悟文化精神,涵养思想、精神和人格。
细读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外求”知识阶段的精读;二是“内己”阶段的修读。精读阶段关键在于获得真“知识”,修读阶段则超越知识的层次,在修读中静坐,静坐中内己,细读者与经典融为一体,可以达到禅宗所说的“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知识到思想,从思想到智慧,涵养心性建构人性。修读不光是在静坐中让细读的感受进入精神的“澄明之境”,还需要日常生活中的“行”!也就是说,要“活”出这种体悟和心得,就打通了生活和文化的隔阂。
在传统节日细读经典,须用“敬”。传统节日实际上都包含一定的思想和精神内核,比如重阳节的“敬老”,端午节的“尊贤”,中秋节的“思亲”等等。“敬”的这种精神内核使日常生活具有了庄严感,这是传统节日“仪式感”的前提。而“静”以修身,“静”为躁君。“品”使得物我合一,丝丝入心,用敬、居静、慢品。这样,在细读经典中“品”节日,远离喧嚣和混沌,让“过节”慢下来,且“细”且“品”,传统节日就成了一种生活美学。
细读经典,“品”传统节日,细读什么经典?在中国历史和文化漫长的演化和发展中,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为传统节日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甚至哲学思辨的作品。这些作品非常具体地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理解。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文天祥的《端午即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王安石的《元日》等等,都是节日经典,朗朗上口老少咸宜。下面就以端午节为例,细读屈原的《离骚》,来说明“品”节之“生活美学”。
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设。屈原是一个光辉的历史人物和永恒的文学形象,他几乎可以被视为端午节文化的一个坐标。李白说:“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是中国文人集体的精神偶像,是凝聚着爱国主义和个体生命价值的不朽形象。一个中国人,如果不去读他的诗,不去他的诗里接近他,而只是泛泛谈起他,去看一些现成的诠释和转述,屈原可能就只是一个模糊的背影,一个习惯性的节日符号。在端午节,可以吃,可以喝,可以旅游,但请留心、专时、细读屈原《离骚》,感知屈原的心路和精神,并内化在个人生命实践之中。这正是“品”节,是最好的纪念。
在传统节日细读和节日相关的经典,“品”节,用敬、居静、慢品传统节日,传承、内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遥契先贤,爱我中华。
【本文作者:贾未舟,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州青年作家协会成员】
(广州日报于2023年6月27日报道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2032612#/detail/2032612?sit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