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来自广东财经大学的“00后”青年,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返”历史现场,英雄故里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青春血脉中赓续流淌。
广东财经大学一支名为“惠影廊乡”的青年实践团联合“双百行动”驻惠阳区服务队,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时代号召,深入著名革命老区——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他们以“网络强村”为破题之笔,通过影像行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实践团深度参与了惠阳地区“百千万工程”重点工程项目——“将军故里·红色客乡”美丽乡村走廊的宣传建设,为这片红色热土的振兴发展注入了澎湃激昂的青春力量。
“百千万工程”锁定“红色客乡”新坐标
2025年是广东“百千万工程”三年计划初见成效的关键时刻。惠州市迅速行动,依托秋长街道“千年客家文化、百年红色经典”的深厚底蕴,规划了总投资1.7亿元的“将军故里·红色客乡”美丽乡村走廊。这条走廊以叶挺将军纪念园为核心,串联起荣获“国家级红色美丽乡村试点”的周田村等特色村落,旨在打造一个融合红色教育、客家文化、侨乡文化与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
如何让沉睡在老屋中的红色故事“开口说话”?如何让深藏于巷陌的客家风情“走上云端”?如何让传统乡村搭乘数字经济的快车?这些现实挑战,正是广东财经大学的年轻学子们带着专业知识和满腔热忱,前来探索解答的时代课题。
影像行动构建“网络强村”数字经纬
面对课题,这群年轻人并未空谈,而是展现了“Z世代”的独特解决方案。他们以“网络强村”为抓手,围绕“一廊一主题、一村一特色”的理念,创新性地设计了四条“将军故里·红色客乡”美丽乡村走廊主题线路,通过骑行重温红色足迹,借助影像解码乡村振兴的密码。
实践团队不仅是乡村风貌的记录者,更是数字内容的智慧创造者。他们用镜头捕捉百年围屋的青瓦,定格叶挺故居的每一个细节。通过全方位的影像采集,“吉隆坡王”叶亚来、东江纵队抗日历史、香港秘密大营救等扣人心弦的故事,被巧妙“翻译”成更具网感、更易传播的数字语言。团队先后拍摄制作了百余张影像纪实图片、四部文旅宣传短视频、三个H5融媒体产品及一系列图文报道,让厚重的历史在云端“复活”,走进了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在红色文化之外,团队还将镜头聚焦于“百千万工程”所取得的显著成就,策划制作了抖音短视频、小红书图文笔记等一系列可视化产品,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宣传矩阵。这些产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讲述了秋长“红色+客家”的文化故事,极大提升了“将军故里·红色客乡”品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青春智慧“下乡”与乡土人才“上网”的双向奔赴
这支由专业教师指导,由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多层级团队,充分发挥新闻传播、数字媒体等专业的优势,在田野间展开地毯式的调研考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团队不仅走近革命英雄的后人,切身感受红色文化的传承,更深入采访了当地村民、村干部及返乡青年。创业女企业家周田井水龙蔬果采摘基地的叶文艳对此深有感触。2018年,大学毕业的她在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之间选择了后者,“我没想太多,就是埋头把在学校看到的、学到的东西用起来,没想到真的闯出了一条路”。
广财青年学子的“百千万工程”实践活动,是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典范,有效推动了青春智慧“下乡”与乡土人才“上网”的深度融合与双向奔赴。
数字浪潮中的和美乡村新篇章
广东财经大学“惠影廊乡”实践团积极践行“网络强村”战略,不仅通过实际行动传承优秀革命传统,更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团队指导老师吴雁指出:“我们将分散的线下资源,借助镜头语言的重新叙事,进行整合与活化,构建起一个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文旅生态系统。”此外,团队通过精准的视觉传播策略,进一步推动“文化活村、产业兴村、环境美村”目标的实现,为文化自信建设和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文经济实践样本。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未来将有更多类似秋长街道的乡村,在数字浪潮与青年智慧的共同赋能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南方+于2025年9月6日报道链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09/06/c11696270.html?colID=6242&firstColID=6242&appversion=12800&from=weChatMessage&enterColumnId=6242&date=&laye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