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洪:“幸福”究竟是怎样测度的?

2011-02-25 14:33:22

幸福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生活“愉悦程度”的主观心理体验,既与客观生活条件密切相关,又集中体现个人需求和价值取向。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我省落实“十二五”发展主题主线的核心任务一经提出,“幸福”立刻成为社会各界最近热议的话题。人类向往幸福,相关的思考和实践由来已久。幸福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生活“愉悦程度”的主观心理体验,既与客观生活条件密切相关,又集中体现个人需求和价值取向,涉及到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和发展观等诸多内容。

对幸福感的诠释,中西方并不完全相同。前者倾向寻求社会关系中的良好互动而获得幸福感,而后者则强调以个体的主观情绪感受与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估来界定幸福感。24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尝试对统治者的幸福程度进行度量;18世纪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鼻祖边沁,是试图将幸福度量纳入近代科学轨道的第一人。然而,真正提出测量幸福的思想、并将个人微观感受与社会宏观发展结合起来的,是不丹国王旺楚克。旺楚克于1972年推行“全民幸福计划”和提出“国民幸福总值”(GrossNationalHappiness)概念,创建了举世闻名的“不丹模式”。在GNH国策下,经过30年的治理,不丹不仅在人均GDP方面领先南亚,而且国民的幸福感更令其他国家望其项背。2005年10月,联合国环境署将当年的“地球卫士”奖颁给了不丹国王和不丹人民。当代各国都创设机构积极致力于国民幸福的研究与度量。国际上,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罗纳德•英格哈特负责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是国际上最具权威的“幸福指数”研究机构。

从研究层面简单概括,测度“幸福”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宏观国民幸福研究。以不丹模式的GNH指标为理论与实践的典型代表,它由持续公平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政府善治四大支柱组成;罗伯特•巴罗(1996)提出了幸福函数;卡尼曼(2004)以及奚恺元(2005)等行为经济学家对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和货币增长与幸福快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英国在创设“国民发展指数”(MDP)时,将社会、环境成本和自然资本也纳入其考量的范围;日本则强调了文化方面因素的“国民幸福总值”。我国学者林洪等(2001;2002)则首先提出了“国民幸福指数”(NationalHappi-nessIndex)的概念和国民幸福指标体系设计的构想,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关联分析方法,在2007-2009连续三年约7000份有效问卷的支撑下,对广东21个地级市国民幸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程国栋院士提交提案,建议从国家层面上构造由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六类构成要素组成的我国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

2.城市群落幸福研究。美国《福布斯》杂志发表“税负痛苦指数”调查报告,针对不同群族进行税收痛苦度量,该指数根据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雇主社保金、雇员社保金、消费税以及财富税加总得出;我国学者奚恺元与《瞭望东方周刊》合作,对中国六大城市进行幸福指数测试;零点调查公司对全国7个大中城市、7个小城镇及8个行政村进行了类似的调查;深圳社会科学院则在2006年完成了一项与城市幸福研究相关的“和谐深圳评价体系”的设计工作。

3.微观个体幸福研究。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和经济学教授艾伦•克鲁格提出从微观个体的幸福体验来描述国民幸福,他们将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对不同活动所得到的愉悦感进行排序。生活质量是“幸福指数”的内核,人的生活质量应包括三个方面: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时间和可支配的个性发展;幸福的人生包括三个方面:美满的家庭生活、惬意的工作环境和愉悦的社交娱乐。我国学者邢占军在2006年从个体满意感、总体满意感、心理健康、体验幸福感等不同的角度研究幸福指数等。

(南方日报 2011年1月25日刊登)

作者/通讯员:南方日报 | 来源:暂无 |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