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辉:道不尽的“历史情仇

2017-09-22 09:39:45
师资队伍


本、硕、博十年史学科班出身的他,遵循“趁着年轻时,对自己狠一点”的人生信条,利用文献与田野相结合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时常走进历史现场,创新实践教学。他借用现代电子科技,从细节中讲活历史事件,从情感上讲活历史人物,感染学生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不二法门,来接近历史真相与圆梦人生理想。 
这位被师友戏称为掉进“史”堆里的人,自称有道不尽的“历史情仇”:一方面是,自担任高一历史科代表以来,对历史研究兴趣20年坚守的日久生情;另一方面,感叹以史学为代表的人文基础学科,在当下世俗浪潮冲击下的无奈之愁甚至是悲愤之仇。他就是第三届“最佳授课教师”竞赛桂冠获奖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曾志辉。

◎“耳学”与“眼学”之外,历史教学急需“脚学”

谈及获奖原因,曾志辉认为应归功于常年坚持的文献与田野相结合的研究基础。“大学教学现状,不管是讲台上的教师,还是课堂上的学生,往往强调‘耳听’和‘眼看’,缺乏接地气的‘脚走’。鉴于此,自本科大四以来,我坚持出去脚走。13年田野调查的‘脚学’,夯实了我的科研基础。入职广财以后,我将这份沉甸甸的经验,积极转化为近代史课程教学的资源,使我更加自信地站在这个让我心存敬畏的高校讲台上。”曾同学深感在曾志辉的课堂中受益匪浅,“在曾老师的课堂上了解到很多之前不知道的历史,也让我重新审视历史。他的教学有激情有思想有深度,讲课不拘束于课堂,除了读万卷书,还走万里路。”侯同学说:“是这个老师让我知道真正的历史不是背意义和影响”。

自2004年12月以来,为了完成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以及正在进行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曾志辉从广西出发,沿着中越边境,由东往西向上走,行经广西、贵州、云南三省。13年来,他行遍广西13个地级市、88个县,行遍贵州6个地级市、29个县,步行总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用双脚步行丈量出历史厚度与现状深度。

对于田野调查,曾志辉这样说:“我下去田野主要找‘二老’:一是采访老人家,一般80岁以上。他们就是活历史,他们的口述历史,日后就是珍贵史料,甚至就是孤本史料。对他们的采访,刻不容缓!这是我坚持13年田野调查的重要原因。二是寻找‘老本本’。其实就是寻找解放前的各类古籍文献,这就是所谓的一手史料。‘二老’之间,相辅相成,老本本往往都在老人家手里,老人家往往都能提供老本本的下落。”言语中,曾志辉流露出对抢救“二老”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传达历史价值观,机遇与挑战并存

传统思政课的常态往往是,台上老师照本宣科,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对此,曾志辉深感责任与担当,他直言:“传统思政课模式,显然已滞后于当下大学生的需求,我们必须改变。正所谓‘危机与转机并存’,传统思政课的危机已然出现,如何化危机为转机,化挑战为机遇,这对我们这批新时代的年轻思政课教师,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曾志辉分享了他的应对方式:“为了让历史更接地气,我尝试通过自己的‘脚学’经验,以一个个鲜活的真实案例,常用同学们听得懂的‘人话’,加上极具感染力的肢体语言,从细节去讲活历史,先留住学生的人。之后,再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让正能量的价值观,走进学生的心。我的课堂,前半部分往往活跃开心,后半部分往往陷入沉思。一节课不能总是哈哈大笑,更不能总是沉闷思考,怎样有效结合?把握这个度,是我教学重点思考所在。”

最佳授课教师比赛现场,曾志辉很好地诠释了他“力争在细节中讲活小历史,从小历史看大历史,通过大历史来传达思想价值观”的教学理念。整堂课,他结合“追寻抗战的国家记忆:抗战阵亡将士遗迹实地调查”的田野调查经历,借助电子技术,图文并茂、声乐兼容,讲活了抗战历史,以此抓住听众的眼睛与耳朵,让同学们的人留在课堂。课堂尾声,曾老师现场提问同学们抗战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烈士纪念日分别是哪一天,并引导同学们反思历史:“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英雄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烈的民族没有魂!” 最后,课堂在“我能为纪念抗战做些什么?”的问答中结束。

曾老师的同道之人、首届“最佳授课教师”获奖者孙晓晖老师评价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古人对治史者所达最高境界的描述。作为其同学、同事、朋友兼革命战友,窃以为曾志辉老师比较接近甚至十分符合这样的标准:洞察历史规律、明晰历史发展、独成历史观点。与曾老师交谈,你能切身体悟到历史本身的趣味、多舛,魅力、多样,复杂、多变,立体、多元;言谈举止和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曾老师深入骨髓的‘激情’、‘睿智’、‘锋芒’等关键词。如果说历史果真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曾老师将历史打扮得栩栩如生、美丽动人而又人性十足。总之,怎样做一个高逼格的、纯洁不污的而又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大学历史老师,曾志辉老师无异于标杆、模范和榜样。”

◎融会贯通,多元教学

作为我校80后青年教师的杰出代表,当谈及不同年代教师的特质时,曾志辉体现出了青年教师好学谦虚、多元并包的特点。“入职前两年,我经常去听课,博览群长,前辈教师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让我受益颇丰。当然,我们年轻老师在现代技术、国际视野、师生互动方面亦有其长处。二者兼容,必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曾老师特别强调,“面对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0末和00初的大学生,急需我们借用新兴软件与大数据信息,以亦师亦友的态度,敞开心扉地去走近他们。对待学生,我们老师切勿高高在上俯视,也没必要附和仰视,而应是常人之间的平视。”

与曾老师亦师亦友的法学院朱同学说:“他是一位幽默风趣的老师,在他的课堂上充满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着最真实的历史,还原着每一个历史的细节。作为一名学生,听他的课如沐春风,在历史的王国里笑看古今中外。他常常说要给我们普及历史常识,他对学术的研究也从不含糊。治学严谨是他人生的信条,追寻历史的真相是他求学不变的准则。”

曾志辉的课堂内,没有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而是充满了理性探讨和畅所欲言。课堂外,他还组织学生外出实践学习,参观历史纪念馆、文物古迹,亲临当年现场,感受历史的厚重。每学期最后一节课,他会给每一位学生送出自己特制的书签,上面写着“曾志辉邀请你一起读书”,或许,今后他与学生的微妙联系就寄托在这简洁而不简单的书签里。

◎后记:永远在求真路上

记者了解到,曾老师近期将公派前往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挂职锻炼一年,再次践行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真理念。对此,他坦言:“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于公而言,希望做校市合作的有益桥梁;于私来说,就是去充电,丰富近代历史教学内容,完善广西区域史学术研究,为日后返校更加自信地站稳心存敬畏的讲台,更加从容地从事视为生命的学术研究,更加充满力量地服务广财大而努力。”

摄影:
作者/通讯员:凌锦东 | 来源:宣传部 | 编辑:刘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