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43 >>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爱与提升的艺术

——谈谈我对教师生活的理解

作者:● 人文与传播学院 田忠辉

教师,可以过一种交付心灵的生活。这是一种爱与提升的艺术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伴随知识的传授,伴随师生共读的乐趣,伴随知识获得的满足感,伴随思考的精神愉悦,体验的是作为人的超越性快乐。试想想,那些过往的先贤圣哲,如同耀眼的群星,在大地上打下了人的印迹,并留下了精神求索的光彩。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教师可以带领自己的弟子们阅读经典,理解先贤,一路旅行,映入眼帘的,是这些令我们惊叹的辉煌创造,这些日积月累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让我们反观自身,体会到精神的恒久与明朗,感受到我们作为人的荣耀和骄傲。最好的授课就是把它办成一场盛宴和旅游,在琳琅满目的光华中师生共同体味人类这些伟大的创造与求索,在体味中感同身受,用心灵去教学、乐学和爱学。

求索是艰辛的,人们向往幸福,然而苦难无处不在,焦虑和挣扎日日困扰,与欢乐和成功相比,那些先贤们更多地在告诉我们如何面对苦难。苦难是命运的启迪,它教会我们生活。刘小枫在谈到《金蔷薇》时说:“如果把这部书当作创作谈来看待,那就等于抹去了整部书跪下来亲吻的踉跄足迹,忽视了其中饱含着的隐秘泪水。……只有品尝过怕和爱的生活的灵魂,才会懂得由怕和爱的生活本身用双手捧出的这颗灵魂。”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人并不总是坚强和奋争,成熟的人需要懂得软弱和害怕、理解泪水的咸涩。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风和雨》中吟诵:“如果只歌颂美好/不咏叹不幸/让生活的一半寂寞孤零/那唱歌的舌头就不值得尊敬。”有时候,不幸是我们难逃的宿命,它同样是我们人生的现实。但是,尽管如此,哭泣的人并不意味着放弃希望,正如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唱道:“你是多么温柔/你允诺我以幸福/在这无凭的尘世上”。人生是孤独的,一旦脱离母体,每个人便如荒原中独行的旅者,除却肉体的存在,那精神的苦闷更其惨烈。谁愿意过没有灵魂的生活?谁愿意放弃天真和幻想?谁愿意过着毫无想象力的屈辱生活?而历史中留存的那些先贤们的创造,就如一座座灯塔,铺设在孤独老去的路上,他们创造了无数的精神堡垒、固执地捍卫着人类的尊严,指引着人类朝向自由之境的道路。所以,教师之于学生,不应该像传声筒一样,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情感炽热的赤子,是一位点燃火炬的持灯者,照亮每一位学子前行的路。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只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在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了解和尊重常识的同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炬,教会学生自己去寻找自由和幸福的能力。

人生之旅如茫茫暗夜,中间充满了各种鲜花和陷阱、得意与失落、太多的诱惑会以各种借口驻扎在你的生命空间。如何更好地安身立命、不虚度年华,不仅仅是学会点生存本领那么简单。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而且还是一个道德体。康德在《绝对理性批判》中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什么是“尽我们的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律令”:“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康德说:人是目的,永远不可把人用做手段。康德的这句话概括了整个启蒙运动的宗旨:人是一切。这一结论回到了古希腊开创的传统:“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教师,在这个启蒙过程中,承载着艰巨的任务:使每一位学生找到并建立起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什么叫教育?教育就是把人从洞穴里头牵引出来,进入一个真实的精神境界。而知识、能力是攀登精神世界的阶梯。为此,我们就要不断地带领学生回到经典。

经典回答什么呢?我们这些当代人,每天面对生存的压力,除了孜孜于工资的涨跌、房子的大小、职务的升迁,除了这些现实问题之外,我们需要抬头看天,还原自己真实的单纯与感受快乐的能力。要具有这种能力,首先需要具有超越现实的向度,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具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虚假和残酷的现实,令我们的生活蒙尘,在虚饰和浮华的底层,我们迷失了本性,忘却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人与世界的生息关连、为历史、爱情、友谊打上了利己和虚假的金箔,在想象的虚拟世界中醉心和麻木。物欲禁锢了我们的双脚、麻痹了我们的眼睛,人们的脊柱在退化、脖颈不能耿直,变成放弃尊严和内心生活的软体动物、屈服于暴力和习惯。没有人愿意人性的尊严蒙受这样的屈辱,这是需要启蒙的时刻,而启蒙,则是经典的主题。在经典中,那些人类杰出的作家、艺术家、思想家对生存、生命与幸福这些重大问题给与了真实而富于特色的讨论,它启示我们、唤醒我们、激发我们、鼓舞我们、温暖我们。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加入到这一讨论中去,在阅读经典、经由经典的学习去触及人类生活中这些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在学习某些具体知识之前,先奠定好理解人生和社会真谛这一课。经典不仅告诉我们什么,而且还会提升我们,正如黎巴嫩作家阿明·雷哈尼说:“最优秀、最珍贵的书,是使我读后不再停留于原状的书;它在我的身上激发新的高尚感情,或新的伟大追求,或新的崇高思想;它推动我前进或者迫使我去带动周围的人们;它把我从沉睡中唤醒,或者使我跳出冷漠的泥坑,或者引导我走上能够让我解决生活中一个关键问题的道路。”在这个提升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这些经典树立一个标准:今天作为真正合格的现代人,应该对这些人类最重大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和切实的领悟。

因此,教师就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具有感染人的力量;不仅能传授知识,而且还要能够传达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有所谓“人师”和“经师”之分,所谓“经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所谓“人师”,就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有一颗“热爱真理、热爱学生”的心,传递自由的精神。我们发现,这里“人师”的任务,庶几相似于我们今天的博雅教育。人们往往以为博雅教育仅仅是告诉学生那些人文素养的内容,其实大谬不然,在博雅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感动于自己讲授的内容,才能感动学生,因为教育的核心在于“育己育人”,只有投入情感,在与学生的共同“游历”中,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经典文化的价值、魅力和炽热情怀,才能完成启蒙的教育。

说到底,启蒙的教育,乃是“爱的艺术”,所以教师是最需要“爱”的职业,在热爱中跟随自己的心,与学生一同去寻找理性、常识、自由和幸福的生命之旅。因此,教师必须拥有使命感和目标感,因为教师创造的不是产品、不是工具,而是无数有着爱和感受能力的人,教师的努力,就在于他将为这个充满了欲望、彷徨,充满了纠结、苦难的世界,带来点有意义的事情。作为教师,必须相信在这个无凭的世界上,一种精神的柔软与坚韧,会带来某种改变。教师,就是这样一种需要充满爱,能够交付心灵并引领和提升学生,走上幸福之路的持灯者。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