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74 >> 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年轻人,你为何焦虑?

作者:采写/本刊记者 袁倩 胡梦真 万宇飞 朱奕羲

正在加载...
  • 1/4

  • 2/4

  • 3/4

  • 4/4

转眼间,2023年来到最后一个月份,回顾今年的互联网热门话题,“年轻人精神状态”话题的讨论度居高不下。清晨,一句“早八坏”配上一个无语凝噎的表情包便出现在大学生们的朋友圈里,打工人们在紧张的通勤中,也不忘用表情包或短视频调侃自己睡眼惺忪的状态。这种“平淡”的情绪不会持续太久,当大学生遇到小组作业,当打工人遇到甲方,“发疯”状态便一触即发,一个个配上“人哪有不疯的,硬撑罢了”文字的表情包。

一篇篇文字,或是吐槽作业,或是吐槽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以网络为面具,肆意发泄出所有的怨气,放下手机,便又回到了有素质的正常状态,以表面稳定的情绪应对潮水般来袭的作业与工作。这是年轻人新的生存法则,在中国人含蓄的传统教育观念下,互联网成了安全岛,看不见彼此提供了一种安全感,我们发泄出所有生活的不满与压力,也许激情的文字与图片背后,是熟悉的你和我,可隔于屏幕,我们终于能以最温和的方式做自己。“发疯”让生活中无形的压力以富有创意的方式得到缓解,这是现在年轻人别样地“向上”发展。

“年轻人精神状态良好”这一话题的持续高涨的热度还离不开媒体和商家的参与。瑞幸、肯德基、蜜雪冰城等等,瞄准了年轻人这一重要消费群体,用“发疯”式运营增加品牌亲切度和好感度。在这一运营模式下,大批长篇文章出现在朋友圈、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中,它们以夸张吸睛的开头吸引读者注意,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创作者的天马行空的想象,而结尾更是令人惊讶——“肯德基疯狂星期四”。在形成一种趋势后,人们在转发该类文字时,品牌方的宣传已不再重要,表达自身精神状态才是目的。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本文将从其成因、影响和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探究精神状态之源

追根溯源,“精神状态异常”诸如此类的网络热梗、“年轻人哪有不疯的”等网络热语之所以能在年轻人中风靡,是因为社会压力过大,年轻人迷茫焦虑,无所适从,因而选择的一种在压力过大内卷严重的社会中保护自己的方式。

首先,是因为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据统计,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达1100万以上,可能被大学生接受的职位却只减不增,在人多饼少的情况下,大学生通常迷茫焦虑,不同于高三毕业的热烈与美好,大学毕业生意味着真正的独立,这让大学生们身处焦虑不安的水深火热中,因此只能拼命挣扎,努力浮出水面,可上岸的旅途是一条荆棘丛生的路,大学生们只能通过“发疯”“精神状态异常”来排泄压力与焦虑。

第二,与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关。从严格且有纪律的高中生活中“解放”,不少大学生开始释放天性,“不眠不休的玩手机,逃课,昼夜颠倒……”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健康的生活作息造就“脆皮大学生”,大学生们面临疾病时的不安害怕,可又无法控制自己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因此对自己感到失望,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焦虑。另外,由于之前一直处于应试教育下,早就养成了顺从与倾听的习惯,可步入大学,更多的是需要表现与创新。不少大学生面临这教学方式的改变,感到焦虑与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很快地适应大学学习并在其中绽放光彩,却又渴望拥有一个热烈美好的大学生活,因而会感到焦虑,只能用“发疯”来发泄情绪。

第三,也是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学业内卷严重,同学之间竞争压力过大。无论是少数的双一流学校,还是大多数的普通本科学校,内卷严重的现象屡见不鲜,早上六点人满为患的图书馆,半夜隐隐约约的翻书声……学校学习压力过大,大学生们面对严重内卷却不甘落后于他人,秉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观点,他们只能用更加的“卷”来面对竞争。长此以往,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们每天都在为了不被“卷”而“卷”,戴上了重重的枷锁,长期处于内卷压力中,想要放下却又无法真正的放下而不卷,造成了年轻人矛盾的心理状态,犹如被浪推着前进,而并非发自内心。精神长期处于被压迫下,极度焦虑与无所适从,面对这些情绪,年轻人表现出不寻常的状态,因此被认为“精神状态异常”。

谈谈内卷

说到内卷,我们采访了一些同学,抛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你身边的内卷现象严重吗?如果严重,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举些例子说说吧。身边是否存在没有必要的消极内卷,如跟风考证等情况?内卷对于你而言,是动力还是阻力呢?2022级中外税收许贤宇这样回答道,内卷指同学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就目前而言,我觉得身边的内卷现象并不严重,大部分同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业而去学习,并没有说有特别夸张的压缩自身娱乐时间全身心去学习的人。有一点,因为毕竟人会觉得,他学了我不学会不好这种想法。轻度内卷是动力,重度内卷是压力。

同时本刊记者也采访到了2022级中外税收潘国强。提问道:身边的同学们都在卷,你抱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你觉得自己卷吗?如果卷,你的卷体现在哪些方面?他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是我来答这个问题的话,那我得分情况讨论。第一种就是为了新知识而去卷的话其实我是感觉肯定的态度,因为这种有目的的去卷我觉得是有利于自身知识体系的晚读,但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即为了卷而卷,那我认为这种就是纯粹的自我感动,因为你是带着一种近似于嫉妒的心理去卷而不是第一种情况那样的主动,而是为了自我感动,感觉自己已经学习了。如果是我个人情况的话,还是得分情况。高数的话我认为数学这门科目是有特殊性,有一种就是你无论怎么卷,都很难突破枷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刷题,因为我个人觉得刷题无异于培养一个重复行为就像代码一样,一旦遇到了不会的东西你就没法继续。

跳出焦虑怪圈

北大教授戴锦华认为:“焦虑是文化的症候,而不是逻辑的必然 ,”在网上有一个以“年轻人的焦虑从何而来?”为标题的视频,她谈到了年龄焦虑这一话题。因为人口基数过大所形成的残酷竞争机制投射到了年龄上,这导致了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成为了年龄焦虑的重灾区。而现实中,年龄焦虑包含的往往还有学业焦虑、就业焦虑等等。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常常陷入这些焦虑形成的包围圈中。那如何从焦虑的泥潭中自救呢?这里有几种思考的方式,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重新审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做怎么样的人。前段时间有个叫做陈铭的辩手在节目中谈到,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内卷”往往是“军备竞赛”式的,所有人都在追求人有我有时,那么不内卷的人也会被迫卷入,再加上巨大的考试压力,焦虑是必然的。近年来的考公考研热潮,根据调查显示节节攀高的报考人数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是因为“身边同学都考”“父母亲戚都催考”才参加,而临近考试时这部分同学的焦虑会更加严重,感觉自己会处于一种拧巴的状态。比起承受一年甚至更多年的压力与焦虑,一开始想清楚研究生学位对自己重要吗、这个公务员真的非当不可吗,只有去聆听自己的声音,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从而从根源减少焦虑。

再者,面对焦虑,不要总是处于自责与自怨中,给自己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埋怨。 戴锦华老师说,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却不再能够分享一个关于明天的动力,但是很多年轻人把这的原因全归于自己不够积极向上,不够努力,忽视了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与世界文化发展失衡的大背景。一味地责怪自己甚至于对自己有强迫症,把任何事情无限放大化、重要化,这必然会使精神的负担越来越重,从而更容易陷入焦虑。哪怕焦虑的具体事情完成之后也难摆脱焦虑的情绪。当我们强迫自己事事做到完美时,不如对自己说“这只是小事,失败了也没关系。”只有自我体谅才能更好地从内心缓解焦虑。

最后,接受当今的社会观念与个人观念的不可调和,以具体行动对抗焦虑。当今社会的公认的唯一价值不一定是我们生命的价值。虽然无力更改,但要明白这只是生命价值的一种体现,而生命价值还有着千千万万种表达。我们可以去拼尽全力去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应该允许自己停下来去体会闲云野鹤的生活。比如做好学习规划、列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清单、完成一些目标后奖励自己一顿美食等等,做一些虽小但却能提高幸福感跟获得感的事情,从而充实自己的内心。“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当我们为了明天而迈出每一步时,就已经是更好的自己。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