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26 >> 2018年03月26日 星期一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榜样广财】

孙晓晖:努力探索的修行师者

作者:●本报记者 周青青 陈泽香 陈珂 陆倚明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一位备受同学们青睐和赞赏的老师——孙晓晖,他不仅在科研工作上颇有建树,在教书育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风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解读他在为人师者路上孜孜不倦的修行心灵。

忠于毛概,乐于思政

孙晓晖目前主要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课程。用他的话说:“我对毛概的心从未变过。”从读书期间学校每天播放新闻联播起,孙晓晖就对时事政治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中大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作为“外聘教师”到广财任教。其后,孙晓晖便一直任教毛概一课,可谓对毛概从一而终。谈及选择到广财教书的缘由,他笑称:“大概这就是缘分吧,也算是一种顺其自然。”

作为一名毛概老师,孙晓晖在教学中不断探寻并逐步加深对毛概授课的理解:“一开始,我认为毛概就是一门政治课,要严肃、理论、端着讲,后来觉得毛概课要‘接地气’,关键是讲得有意思,吸引学生,方式比内容重要。现在感觉,有意义和有意思同等重要,要用有意思的方式讲有意义的事情。”“政治是有意义的,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了解的,我们要找到政治与生活的平衡。当前的政治格局,大学生们应当了解一二,我们要讲政治而又不仅谈政治。”孙晓晖认为他的教学目的是通透地解释毛概理论,让学生真正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非单纯地灌输思想。

除了教学,孙晓晖亦心系社会民生、国家时政,他会阅读政治类书籍、关注有关社会思潮方面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时政动态。偶尔孙晓晖会把家国情怀化作文字,书写出一篇篇观点独特、立意高远的文章。近年来,他在《南方日报》发表了多篇文章,包括《把长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忘初心方能赢得民心》《明确高校思政工作的“事”“时”“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六维路径》等。

认真教学之余,孙晓晖在学术研究方面同样孜孜不倦。从攻读研究生至今,孙晓晖一共发表了50多篇论文,完成了包括教研方面和科研方面的3个课题,另外还有3个尚在进行的课题。2013年,他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结项获“优秀”;2016年,他入选年度“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和“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同年他的调研报告获全省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优秀成果三等奖;2017年,他在“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中期考评被评为优秀。

创新教学,亦师亦友

在去年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孙晓晖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发声的网络自媒体时代,教师必须学会用学生喜欢和接受的方式和他们对话,用有意思的方式呈现有意义的东西,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好道理。要千方百计地改善教育工作的供给结构,从‘需求侧’拉动到‘供给侧’助推。”正是因为孙老师有创新教学的意识理念,所以他更注重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授课,以幽默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15级社会工作1班的姚同学对孙老师课堂的幽默印象深刻,她跟记者说:“第一眼看到老师的时候,觉得他有点老气横秋,但后来发现他其实是个很幽默风趣的老师。还记得刚开学时,教材还没有拿到,老师下来查看,我们都很紧张,结果老师说了一句:‘没关系,别害怕,我不会伤害你们的。’教室的气氛瞬间就活跃起来了。”

但在几年前,孙晓晖的课堂气氛并不像这般轻松活跃。他在荣获省师德主题征文三等奖的《师者的修行》一文中也提到,他刚开始的教学是“按照传统的标准声嘶力竭地耐心讲解、煞有介事地引经据典和疲于奔命地照本宣科”。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方式反响平平,师生双方都感到乏味。于是孙晓晖开始作出一系列改变以寻找更好的教学方式。他试图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试想他们的需求;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与同学们讲述自己生活的故事,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传授知识。为了让大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他还设置了课前20分钟小组展示环节,鼓励同学们拍摄微电影。

孙晓晖不仅一直都在努力探索更优的教学方式,还努力与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师生一场也是缘分。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是能像朋友一样交心的,甚至是能够进行灵魂的交流的。”孙老师微笑着说。他会很用心地去记同学们的名字,他认为这种记住学生名字的方式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备受重视,很能“俘获”人心。除了记名字,孙老师还会在每个学期的期末让学生上交一份“教学意见书”。“同学们在意见书中会鼓励我,也会给我提建议,让我可以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孙晓晖说。

孙晓晖的付出收获了学生的浓厚情谊,学生们都爱与他相处,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甚至还有学生在公众号“纵梦广财”的表白墙上表达自己对孙老师的喜爱。

走下讲坛,不忘修行

褪去大学副教授的光环,现实生活中的孙晓晖,亦有着自己的生活志趣。

如多数文科老师一样,孙晓晖平素喜好阅读。“看的书很杂,主要是文学、政治类的,一些同学们喜欢看的书我也会去看看,比如说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我特别喜欢东野圭吾,看了十几本他的书。”

16级全媒体班的晓雯跟记者透露,孙老师是个很喜欢拍照的人,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拍照。在上课时讲到某个地方,就会通过自己的照片和同学们分享那里的逸闻。这样一来,学生们既了解到历史故事,又对生活中的孙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

孙晓晖的微信头像曾是著名的网球运动员德约科维奇。他认为德约科维奇是战火中长大的少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成为了“世界的NO.1”,这一点很让他钦佩。“我觉得最骄傲的事是成为年少时梦想的自己。”这是德约科维奇所说的让孙晓晖很喜欢的一句话。谈到这,孙晓晖告诉记者自己儿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只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想离乡远走,到更广阔的外面的世界去走走闯闯,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年后又想着回家,一个人的时光太孤独,孤独到在地铁上看到网易云的语录都会掉眼泪的那一种。”问及为什么现在的微信头像不再是德约科维奇,孙晓晖调皮地说:“德约科维奇在达到人生巅峰、成为了儿时梦想的自己后就开始状态低迷了,所以我就把微信头像给换了,换成了《越狱》的男主角。”

谈到体育运动方面的兴趣时,孙老师打趣道:“我对各类运动的喜爱是有变化的一个过程,不像对毛概那么始终如一。在中学阶段比较喜欢多人团结作战的足球,当年也做过通宵看‘世界杯’这样疯狂的事;攻读研究生时,比较喜欢篮球;工作后就开始热衷更加考验个人能力的网球了。”他称网球是一项孤独的运动,所有的紧张、压力都必须自己一人独自承受。这正如他现在所担任的教师一职一样,必须通过独自的艰苦修行,在自己不断的摸索、发现之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师者。

结语:孙晓晖把自己的青春挥洒在三尺讲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无论是在教学方面、学术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他的探索仍在继续,追求的脚步从未因外界因素而停息。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