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37 >> 2019年05月16日 星期四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筚路蓝缕克时艰 解放思想促办学

——原广东商学院院长李鸿昌口述访谈

作者:● 马克思主义学院 廖志伟

李鸿昌从1987年至1992年期间在原广东商学院担任院长,这一时期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李院长作为亲历者,为我们讲述了当时学校建设发展的艰辛、师生共渡难关的经历,以及学校顺应时代需要、解放思想、砥励前行的经过。

百业待兴,优厚政策吸引人才

李鸿昌院长说,当年创建广东商学院是为了顺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而广东高校中,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的经济系,已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等需求。所以当时广东省委考虑实际需要,主要是为广东省培养财经人才,必须成立一个财经大学或者商业院校,但是当时却没有建校的基础。

当年广东商学院是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开始建校的,办学资金奇缺。李鸿昌院长说到“那时候广东商学院是一片草地”“就只有一个牌:‘广东商学院’”,在建校初期曾经连教师的工资都发不出去。为打破这一困境,李院长只能到处“化缘”,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

除了缺乏办学资金外,学校还缺少足够的师资力量。尽管学校在当时有一些吸引力,但是,“真正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不愿意来,原所在学校也不愿意放。”李鸿昌院长曾想邀请武汉大学的一位老师带着整个团队调动到广商来,这样一下子就能撑起一个专业。但是当时的广商对这样的团队吸引力还是不够大,学校各方面的待遇都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只能作罢。随后,学校在1986至1991年期间,陆续出台了“教师任职、考核评审、人事调配、人才引进”等相关文件,规范化了人才引进政策,最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团结一心,多方筹措办学经费

面对学校刚刚建立时因资金不足导致的种种困境,李院长认为当时依靠的是师生之间的团结以及办学模式的创新,才让学校得以走出困境,逐渐发展起来。

艰苦的条件让师生更加团结。李鸿昌院长提到当时学校强调集体领导。“有什么事情,领导班子讨论决定。大家都面对困难,没有谁叫一声困难,而且兢兢业业、埋头苦干。”

同时,老师和学生也打成一片。李院长提及一件趣事:当时有学生直接闯进他的办公室,他问学生有什么事情,学生说厕所坏了,怎么办?你给我们解决一下。他就让学生直接去找总务处。“当时学生向我直接反映问题是很普遍的。”

在校内的团结气氛之下,李院长说当时解决学校资金短缺的主要办法是办学模式的创新。虽然商业部拨款了2000万元,但是只够修一栋教学楼和几栋其他建筑物,还有学生宿舍、操场、实验室以及教师补贴等一系列开支需要落实。于是校领导就从办学的角度去解决。由于学校可以办审计专业和税务专业,所以学校寻求广东省审计局和税务局财政支持。李院长对审计局局长提出,学校能够办审计专业,培养审计人才,希望审计局能够支持。他当时非常诚恳地指出,“花的钱比审计局自己去办一个审计学校投资要少得多了!”就这样,审计局局长被说服,给了100万元的资金支持。李院长和税务局商谈也是相近的理由,最终说服税务局资助400万元,建设税务专业,解决了学生宿舍等硬件设施。这样,学校兴建学生宿舍、培养学生就有了经费。如今广财本部的税务楼,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盖起来的。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建设银行的资助。按照校史的记载,“1987年,省建设银行资助470万元,并提供500万元贷款用于学校建设、培养银行金融人才。”这件事情背后有一个很美好的故事。当时,省建设银行的行长主动找到李院长,提出要为建行发展培养人才。李院长立即表示培养银行系统的人才符合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学校的发展目标,只是现在办学条件太艰苦,恐怕力不从心。建行方面则对李院长说:“有困难可以谈。”于是,李院长指出学校现在虽然有教学楼,但是还没有图书馆、运动场等配套设施,需要400万元建设经费,建行表示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李院长又趁热打铁,提出再给500万元的贷款用于学校的发展,学校可以慢慢偿还,建行也答应了。最后,李院长说老师们的工资太低,能不能补助一点,向建行提出70万元资助的要求,建行也允诺了。次年,学校成立投资经济管理系并开始招生,每年为建设银行培养100名投资管理人才。有了建设银行的资助,学校开始开发教学楼北面的区域。现在南区的图书馆、运动场、第二食堂以及附近的学生宿舍,都是在那时建设起来的,老师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李院长指出,当时学校采取结合社会需求的办学举措,是抓住了机遇,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些办法在解决资金短缺的同时,还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李院长说,正是因为当年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非常好,广东省的税务、统计、银行系统中,现在还有很多商学院的学生,他们对母校和老师也很有感情。李院长很自豪地告诉笔者,他如今回到汕头,几个老税务局局长都是商学院的学生,争相请他相聚。

筑巢引凤,超前规划师生宿舍

李院长认为,高瞻远瞩地规划校园发展,是学校当年能够快速发展的一大因素。具体措施就是“筑巢引凤”,从为师生提供优质的生活条件入手。

李院长回忆,当年在设计学生宿舍时,特意规划4人一间、有独立卫生间,这在当时是很超前的。当年的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都没有这样的条件。在资金上因为有建行和税务局等机构提供保障,学校就把硬件搞好一点。因此,考生们当时来学校参观以后,就说要报考这里。由于考生报考多了,当年广商的录取分数线与中山大学不分伯仲。

除了学生报考数量增加,不少老师也因为良好的学术与生活环境而被吸引到学校工作。李院长提到,当时内地财经院校的老师愿意来广东工作,一方面,他们感到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的经济活力吸引他们;另一方面,学校提供好的居住环境,使他们愿意安心在这里工作。具体而言,当时高校普遍实行福利分房,而学校修建的教师宿舍,一般都是三房一厅,在当时来说,相比起内地高校的住宿条件,甚至与省内高校比,都是比较好的。

短短几个小时的采访,李鸿昌院长为我们生动描绘了当年学校建设发展的种种场景。从无到有,广财今天的成果是来之不易的,没有共克时艰的毅力和决心是无法做到的,也依赖解放思想去解决困难,并从长远的角度去规划蓝图。这些是每一个广财人应当铭记的历史,需从当中获取继续前进的经验与动力。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