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评论家胡平作客广商谈文坛事“陈忠实答应改动《白鹿原》,陈昌本感动得泪都快下来了”

2007-10-19 14:44:14

时报讯(见习记者 梁健敏 记者 薛冰 通讯员 杨冰珊) 17日晚,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著名作家、评论家胡平作客广东商学院,从中国文学创作情况谈到“80后”的创作,又延伸至“刺痛”国人的诺贝尔奖。

文学界不会放过有分量的作品

一身褐红色的条子衬衣,开腔满是京片子,谈笑间堆满了睿智和从容,评论中时而讽刺时而赞许。往里一坐,胡平立马显露出其语言魅力。谈及鲁迅文学奖每年出炉都会引起社会的一阵骚动。作为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对于外界的质疑胡平毫不忌讳,“每次评奖,串关系,走后门的也有,但是评委都有自尊心,好的作品总不会漏掉。”

回忆起此前的评选,他说,“当年《雍正皇帝》受推举的时候,二月河从没托过人。人家不出名的时候不非得出名,出名后也不怎么着,但作品还是被发掘了。”

“《白鹿原》也是作协推出去的,当时有争议,评矛盾文学奖为了这部作品就拖了两年。当时20多人的评选团,12人反对,11人赞成,可是需要2/3投票才能过啊,我和作协副书记陈昌本心里那个急啊。最后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说了句公道话,《白鹿原》是个好作品,厚重,但是有硬伤。如果能改动一下就好了。陈昌本就打电话问陈忠实是否愿意改动,陈忠实答应了。陈昌本感动得眼泪都快要下来了。“我说这个事,就是要说明,文学界对真正有分量的作品是不会放过的。”

郭敬明入会了,跟我们关系也不错

关于郭敬明加入作协,胡平强调那是老一辈与“80后”的友好关系。“社会上自从‘韩白之争’后,似乎都认为‘80后’和体制是断裂的,但现实生活中并不如此。郭敬明入会了,跟我们的关系也不错。我们跟很多‘80后’作家接触,他们很诚恳,因为经常是单打独斗,所以希望得到作协的支持。去年鲁院和‘80后’作家的座谈会上,有27个作家都参加了,他们对作协的资源挺感兴趣,大部分人要求进入鲁院学习,小部分希望入会。”对于“80后”作家,胡平高姿态地要“交朋友”——“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那样只是奔市场的,人家读了很多书也有很多积累。张悦然看过的很多著作我都没有看过。”

在胡平眼中,“80后”最大的功绩是把读者重新拉回到阅读。“过去青春文学算是一块空白,‘80后’作家填补上了。”

拿诺贝尔奖我寄望于“80后”

演讲中,众学子对中国为何拿不到诺贝尔文学奖充满了焦虑和不安。

对此胡平有自己的看法,“中国的作品在很多方面跟国外仍有差距。我认为,除了政治因素,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以及我们在语言上吃亏外,更多的问题还在于我们本身。我们这个年代没有大师,没有大师,怎么能获奖呢?”

不过,他认为“80后”容易出大师。“他们读了很多书,知识面比较广,既对本土文化有了解,对西方文化也接受比较多,思想相当解放,很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我寄希望予“80后”。

(信息时报2007年10月19日报道)

作者/通讯员:信息时报 | 来源:暂无 |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