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栏梨花》鉴赏

2022-10-08 10:50:42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熙宁九年(1076)的冬天,苏轼离开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孔宗翰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东栏梨花》则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庭院中观赏梨花的所望所叹,意味无穷。

此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苏东坡之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有如水晶般的轻盈,有如孩提般的低喃,也带有几分爽朗和阔达,有着难得的洒脱。《东栏梨花》这首诗仍保有苏轼性情平白的流露,却多了几分惆怅,富含哲理与感叹,带我们走进更加真实的苏东坡。

诗人倚在庭院门口的栏杆,看着庭院里的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一青一白,一深一浅,把春天独特的气息勾勒出来了,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宛若眼前拉起了一幅画,轻描淡写却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柳絮飞时花满城”,这一句便把诗变得灵动了,具有动态美。暮春时节,柳絮随风而起,五彩的鲜花开满了整座城,而庭院里的这株纯白的梨花淡淡地在庭院里盛开着。“惆怅”二字更加深了情绪,“一株雪”也有了一些孤寂。在暮春时节,春色满城,而梨花却在这偏僻的庭院独自绽放。将梨花与雪相联系,不仅写出了梨花的淡白,更有一些孤寂:外面是春色意浓,而庭院里的是雪一般地孤寂、冷清,形成强烈对比。东坡发出感叹“人生看得几清明”。“几清明”与“一株雪”对偶,形成对比。这句话有些浓厚,有些让人捉摸不透,但却有浓浓的余味值得让人反复咀嚼。

是对人生的感叹吗?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难得几清明。在这春意盎然、百花喧闹的世界中,却有庭院中的这株梨花,兀自清明,兀自宁静,兀自清白。这或许是东坡的自喻,他不像柳絮一般“颠狂随风去”,也不像桃花“轻薄逐水流”,他如梨花般清明。写这首诗时,苏轼已经四十一岁,经历了太多变故,至亲相继辞世,又陷入新旧党争,离开朝廷,带着淡淡的忧愁,在地方为官。此时的苏轼就如同这隐秘庭院处的梨花,“看得几清明”或许是他内心淡淡的释怀吧。读这首诗,宛若与东坡对话,看他望着梨花,听他低沉吟叹,感受东坡心灵的澄澈和他内心的释然、阔达。

又或许与孔宗翰的共勉吧。告别密州之后或许东坡仍放心不下,他期望孔宗翰能照顾好密州,也与之共勉:做官需清明,做人也需清明。应“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如同梨花一般,在纷繁吵闹的世界中仍保有洁白,仍保有清明,造福百姓。

又或许如《宋诗鉴赏辞典》所说“这是一首因梨花盛开而感叹春光易逝,人生如寄的诗篇”。“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正值暮春时节,这里的清明理解成清明节气也合情合理。“人生看得几清明”在这里又有了别样意思,人生又看得了几次清明呢,又赏得了几次梨花呢。这或许是东坡在赏花之际发出的感叹,感叹时光短逝,人生短暂。

此诗因最后一句变得意味无穷,在不同层面给我们别样的体验,这实在是一首有“弦外之音,题外之旨”的好诗。苏轼从不刻板,即使他有让人记忆深刻的洒脱、阔达,却也有常人一样的惆怅和低沉。他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个有着感情的普通人。因为苏轼的灵动,让这首诗有无限的可能,是苏轼成就了这首诗。至于诗的意义,也只能留给东坡自己解答。但领悟完这首诗,春日梨花独自盛开的盎然风景和余味无穷的内涵却已然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了。

(此文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成果,指导老师: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万静)

作者/通讯员: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周佳纯 | 来源: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与传播学院(合署) | 编辑:蒋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