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大学语文 养精神之华

2023-04-20 14:33:27

在中国,语文是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情感流露,是对世间万物的主观表达。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是我们交流的载体,也是将一个个方块字组合起来的粘合剂。在大一下半学期,我迎来了第一堂大学语文课,开始聆听远古呦呦鹿鸣,琴瑟和奏的礼乐风范,潜入现代诗文的悠悠情思……

像每一个中华子孙一样,从咿呀学语起,我就开始学着去接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从每一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开始,从每一组或同义或同音的词组开始,从每一句可能有着深层含义的句子开始,我试着从每一个仿佛在历史中历练过千年的汉语中汲取着它们的营养。一般而言,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文学,文之术学,控人思想、发人深省。进入大学后,由于专业原因,我的阅读量急剧下降。一是暂时没有需要大量阅读来应对考试的要求,于是我懈怠了,取代书本的是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二是在一个没有师长约束,提醒你阅读、摘抄,写评论的环境下,沉迷于更轻松,不用思考的娱乐产品中,慢慢忘记文学妙句曾经带给我精神上的强烈满足感和共情力。当我看到课表上出现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时,我是庆幸的,希望在语文课上重新找回阅读的乐趣,让生活中还有文学作为舒缓。在生活和学习都被电脑、数字软件包围的情况下,寻找到一方净土,品味大学语文,养育精神之华。

大学语文为我们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对大学语文一开始的认知无非就是讲讲语法,念念课文,说说写作知识,句型什么的。尤其是文言文之类的,老师应该会很喜欢上这类课程的。可是当我真正坐到胡老师的课堂上后,我才发现,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小学的具体细致,大学语文更偏向于全局的概括;不再是单纯的教学、释字、解句,而是引导我们深度挖掘,自己领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当今时事,真正做到经世致用。不论是优美的散文、清新的诗歌,还是平实的叙事、激昂的讲演,只要用心研究,自能收获颇多。

我所学习到的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是优雅有深意,自然无雕饰的。它具备优雅有深意,就必须得有激情。文学犹如火药,有了激情作坚硬的外壳,使之成为了子弹,便能洞穿人的灵魂。没有,则只能作昙花一现的烟火,短暂愉悦人的感官。它自然无雕饰,脱去沉重的凤冠霞披,洗尽浓厚的脂粉香油,用原本的清水芙蓉打动着芸芸众生。

文载千古,亦照今夕。国魂藏匿于语文,学语文如探求中国魂。

古有四书五经,今有坐书而论道。涛涛江水直流,千百分支入海河,文学如此,而又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尔尔言。由此可见,文学之于人之重要性。读《管晏列传》,在管鲍之谊知晓古代文人志士为国知贤、举贤和让贤的博大胸襟和礼贤下士之魂;学《牡丹亭·惊梦》,从杜丽娘为爱而死,死而复生的跌宕故事中领略女性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之魂;阅《新青年》,品味“五四”的一大批拥有新思想,为国为民发声之魂......大学语文集古今中外优秀文学典籍代表,每每进入语文课堂,都像进入了时空交换之门,在历史长河中回访留名青史的仁人志士,真正为文思斐然的才子佳人动容。

犹记林清玄先生所言:“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人之成长乃终身之事,关键之处于青年时期。然百家争鸣之文学,授青年之明大理思想,教其识正确之路途。有如卧薪尝胆、囊萤映雪、闻鸡起舞云云之艰苦奋斗、明兴国之理,皆可由文章中可得。然综上所述仅为文学之次要作用,其核心于教育,可视为——兴国运。中国之十几亿人口,青年者十之六七,又云“青年兴则国家兴”。

而这,便是文学的力量,便是大学语文的意义所在。

作者/通讯员:艺术与设计学院 王秋堰 | 来源:宣传部 | 编辑:刘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