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49 >>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凝心聚力 锐意改革
开启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广东财经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作者:(2020年11月2日) 校党委书记 郑贤操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广东商学院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广东财经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满怀豪情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省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实施“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我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即将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教育改革建设发展进入新阶段之际,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坚持提升内涵发展质量和水平,奋力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

一、2012年以来工作回顾

2012年1月召开的广东商学院第五次党代会,开启了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征程。八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全面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和师生员工,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较好地完成了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

(一)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持续加强

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领导班子议事决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把关定向、科学决策能力显著增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制定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持续实施“创新强校工程”,落实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提高毛入学率计划”,突出抓好更名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四方共建佛山校区、稳步推进博士授权单位建设、校园基本建设、化解债务等重大工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全面加强。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校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全面过硬。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引导党员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准政治方向、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思想建设为根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高质量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校党员师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建立健全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机制,重大风险有效防范化解。组织建设全面深化,坚持党管干部,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顺利完成2次中层干部换届工作;优化组织设置,严格组织生活,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考核制度和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程,发展党员10373名,打造了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一批党建品牌。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不断夯实,坚守人民立场,强化服务意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我省实施办法,规范三公经费、办公用房使用;常态化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深入整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规范召开年度民主生活会,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不断严明;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扎实履行,接受省委巡视、对照中央巡视广东反馈问题深入整改;稳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学校纪委在省委教育工委开展的2次工作评价中均获“优秀”。抓党建促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出色完成扶贫开发任务,2013—2015年获省扶贫办考核“优秀”等级,在新一轮扶贫工作中获年度考核“优秀”2次。

(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思政课建设,实施思政课程和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提质计划。坚持党政一把手讲思政“第一课”,持续开展“五早一晚”养成教育、素质拓展计划、“易班”网络思政建设、“第二课堂成绩单”活动、“青穗计划”,稳步推进共青团改革,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师德建设委员会,建立学术不端与学术失范查处联席会议制度,师德师风建设显著加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共青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一批优秀集体和青年。

(三)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扎实开展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迎评和整改工作,出台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系列文件,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健全本科教育教学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一主体三示范”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课堂创新,“商法融合、实践创业、多元协同”的本科人才培养特色更加彰显。2012年以来,获批232个国家级教学类项目,其中有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新增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各类项目678个;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6项;新增12支省级教学团队,新增12名省级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获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培育立项103项;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5—2019全国人文社科类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第12名,广东省第1名;获评“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财大创谷”获批广州市众创空间并入选广东高校共青团“青创空间”孵化中心示范点;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在全省同等毕业生规模院校中名列前茅,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用人单位总体满意度较高。

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建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加大研究生联合培养力度,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研究,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研究生导师增至419人;建设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5个;24篇教学案例被评为全国优秀案例;获批为教育部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研究生在《国际金融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11篇学位论文入选全国全省优秀学位论文;研究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整体就业质量较高。

(四)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持续攀升

统筹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健全学科专业建设体制机制,出台学科、团队、学科特区建设制度,修订学科奖励办法,建立专业淘汰机制,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持续攀升。2012年以来,重点学科建设成效明显,4个一级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法学3个一级学科获批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理论经济学获批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法学、工商管理为B-,应用经济学为C+,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为C-,上榜学科数量在全省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中位列第一;获批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跻身全国财经类高校第一方阵。学位授权点布局渐趋完善,2017年被确定为广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新增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五)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增强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将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加强人才引育工作,师资队伍规模扩大、质量提升。会计学等6个学科获批设立珠江学者岗位,引进和聘任珠江学者6人;新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入选“广东特支计划”等省部级人才项目21人;引进培养“南岭学者”16人、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1人、海外高级人才1人。教师数量增加明显、结构不断优化,专任教师从1120人增加到1600人,高级职称教师从536人增加到670人,博士学位教师从321人增加到859人。教师线上线下教学发展、学习交流机制运行良好,教学能力稳步提升。选派151名教师赴海外研修,开设双语、全英课程71门,教师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2013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完善岗位设置、分类聘任和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实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效评价,修订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深化绩效工资改革,人才队伍活力不断增强。

(六)科研社会服务不断进步

推进科研管理服务改革,激发科研活力,广泛深入开展社会服务,学术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实现零的突破,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绩效评估获优秀,入选ESI全球TOP0.1%热点论文实现零的突破。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733篇,被3大索引收录论文456篇,出版学术专著360余部;获科研项目2433项,其中国家级198项,省部级627项;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2项,新增省市级科研平台15个,新增省级科研团队7支,获科研经费2.81亿元。《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办刊质量跨越式发展,影响因子在全国财经类学报中名列前茅。与国家自然资源部南海局等上百个单位开展合作,与广州市税务局共建税务干部进修学院培训税务干部4万多人次,社会服务获得经费2.98亿元。加强校政行企协同创新,共建广东纳税服务研究中心等21个一体化平台。加强智库建设,“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等3个智库入选中国智库评价研究中心来源智库。牵头起草13部地方法规,36份咨询报告获省市主要领导批示或采纳,67位教师获聘各类决策咨询专家顾问。

(七)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

与国(境)外7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实施近60个国际化教育项目,创建4个海外研修基地,打造9个科研国际化高水平团队,多次举办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峰会、中国—拉丁美洲国家税务国际论坛等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学术论坛。成立华南地区首家德语培训考级权威机构——“广东财经大学歌德语言中心”,成为粤港澳高校联盟、“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和全国财经院校“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化产学研合作联盟成员单位,成为“《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和第二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

(八)条件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积极筹措办学经费,加强经费统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年度收入从5.52亿元增至12.69亿元,债务余额从4.81亿元减至3.23亿元。资产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资产配置不断优化,两校区全部教室和学生宿舍配备空调。集中资源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学校新增校舍面积约31万平方米,佛山校区教师宿舍、国际商学院大楼即将交付使用。2019年,黄埔涌桥建成通车,学校区位优势更加显著。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网络核心设备全面更新,学生宿舍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网上综合办事大厅投入使用,建设数字化学习课程2000多门,信息化建设成效初显。广州校区新图书馆设备设施全面升级,藏书达535万册,知识、学习、文化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后勤、安全等综合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平安校园”建设不断深化,2次获评“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

(九)内部治理水平大幅提升

出台《广东财经大学章程》,建立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体系,立改废制度776项,初步形成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修订完善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规则和院部议事规则,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学校科学领导、民主决策和依法治校能力显著提升。学术委员会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最高学术权力机构地位确立。统战团体、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等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民主管理监督机制不断健全;1人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个民主党派支部获全国先进基层组织;2019年学校获省五一劳动奖状。校友工作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广泛发动校友支持、帮助学校建设发展,其中,正心堂(国际学术报告厅)耗资约900万元,为建校以来最大额捐赠。建立完善师生申诉制度,师生权益有效保障;建立完善内控制度,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功能,实施信息公开;成立佛山校区理事会,创新管理模式,完善办学体制机制;2015年获批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以及社会各界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团结奋进、锐意进取的结果,也是历届党政领导班子和一代代广财人辛勤付出、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广东商学院第五届党委,向全校党员和师生员工,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向历任党政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八年多的奋斗历程,我们的体会是必须做到五个“始终坚持”: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办学方向。八年多来,学校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扛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二是始终坚持服务面向,抢抓发展机遇。八年多来,学校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坚持校政行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积极争取办学资源,以开放办学思维和国际视野,为学校改革发展夯实基础。

三是始终坚持内涵发展,突出特色质量。八年多来,学校聚焦经管法等优势特色学科,狠抓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断强化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办学层次、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

四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内部治理。八年多来,学校以思想解放引领发展,以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深入推进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扩大院(部)办学自主权,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重点深化改革,内部治理结构不断优化,水平不断提升。

五是始终坚持共建共享,打造命运共同体。八年多来,学校始终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和谐进取的环境,推动全体师生员工只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为学校事业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广大师生员工校友的期待、兄弟院校的蓬勃发展势头和学校争创一流的自我追求相比,我们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有待提振。不少同志思想观念未能与时俱进,忧患意识、改革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存在干部视野格局不宽、改革创新不足、责任担当不够、能力水平不高的突出现象。二是重点领域改革发展有待破局。校院两级管理、异地办学模式、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科研与社会服务、绩效考核与资源配置等领域的改革不够系统到位;学科布局与特色凝练、博士学位授权资格、领军人才和学术团队、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突破等重点问题亟待解决。三是人才培养特色和创新有待加强。学分制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三大课堂整合需进一步深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教育国际化规模、水平和层次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四是党建思政工作有待加强。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有待增强,教师党支部作用发挥不够,基层组织力有待增强;思政工作创新性、实效性有待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和师德师风仍需常抓不懈,等等。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在未来工作中切实解决。

二、学校发展的新机遇、新目标、新思路

未来五年,将是我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调整期、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的持续影响期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省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深度调整经济结构,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水平,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我们必须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深刻把握学校未来发展面临的新机遇,科学确立发展新目标,精心谋划新思路,奋力谱写新篇章!

(一)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从外部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数字技术强势崛起,人工智能突飞猛进,带动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引领经济蓬勃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正在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在国际上相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治理新理念和新方案,推动新型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加速形成。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不断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撑需求。我校以经管法为主干学科,商法融合、产教融合、教研融合、多元协同的办学理念先进;近几年重视发展新文科、新商科、交叉学科,学科特色和竞争力逐步形成,有利于我们服务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服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地贡献广财智慧、广财力量。

从区位地缘来看,学校应国家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而创立,身处正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前列”、努力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广州校区地处千年商都广州、毗邻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毗邻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与广州国际金融城隔江相望。佛山校区地处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的广东第三大城市佛山。国家和广东省先后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1+1+9”工作部署、“一核一带一区”、广州“四个出新出彩”等重大发展战略。学校区位地缘优势更加凸显,为学校与相关产业界开展深度产学研融合共赢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难得机遇。

从高等教育发展来看,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加速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迈进,开始成为国民的基本需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党和国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求高等教育担起“四个服务”的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广东省正在深入实施“创新强校工程”、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省市共建高校和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奋力建设南方教育高地。诸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多样化高质量特色发展新要求,有利于学校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提升办学层次,推动内涵发展,是我校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的黄金时期。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宏观的思维、更奋斗的姿态,科学把握外部环境变化的新形势,积极融入国家、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更加精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对财经政法高等教育的新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特有的区位地缘优势,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充分激发全校办学活力,挖掘办学潜力,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和优势,大力提升办学层次、质量和水平,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人才和智力支撑,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发展。

(二)战略目标和建设思路

抓住新机遇谋求新发展要有新目标,这就是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这是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携手港澳共同打造世界级一流湾区,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赋予我校的新使命,是我校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明确未来高层次高质量特色发展定位的必然选择:

一是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对高层次财经、法治人才的迫切需求。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级一流湾区,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极。纽约、旧金山、东京等成熟的世界级一流湾区都是所在国的经济增长极,都拥有高端财经、法治人才培养和智力服务高等教育体系的强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已提速,科技和金融双轮驱动、服务业主导的产业集群在不断壮大,现代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对熟悉经营管理和境内外市场运行法治规则的高层次人才、

下转第三版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