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铭志 罗欣 陈洪锐)11月25日晚,我校正心堂会议厅座无虚席。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王蒙先生做客我校红色大讲堂就“文学与阅读”进行主题分享。
王蒙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发展,文学艺术向社会各个阶层普及,通俗化、娱乐化的新趋向淹没了许许多多经典的东西。针对有人对文学持悲观态度,认为文学会走向衰落这一现象,他旗帜鲜明地指出,语言是文学的符号,也是人类思维的符号,文学用最普通的语言和文字,体现出了思维的艺术效果。热爱文学的结果并不是让你只热爱文学,还能让你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热爱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东西、一切变化。文学实际上满足着生命的需求,满足着人生的需要。他坚信,文学是不会灭亡的,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离不开文学。
王蒙旁征博引,为我们展现文学的艺术魅力。霸王别姬中“项王泣数行,左右皆泣”,寥寥数字便使项王悲壮命运跃然纸上。《范雎蔡泽列传》一句“范先生别来无恙乎?”,以及华容道曹操对关公那一句“将军,别来无恙乎?”,尽把情义纠葛描写得淋漓尽致。他认为,文学是艺术的硬通货,用语言文学讲一段故事、一段词、一段歌谣或者一个笑话,比接受任何技术性强的艺术都更容易,接受其他艺术必须借助于语言文学。同时,他指出武汉黄鹤楼历史上多次重建但美名经久不衰,正是在于历代诗家给黄鹤楼留下的笔墨丹青。所谓“文学不死,黄鹤楼不倒”,恰恰是文学的持久性和不可摧毁性的印证。
在谈到阅读时,王蒙先生强调,读书不能光“悦读”,还要有苦读和攻读。在读书过程中要下功夫,啃点“硬骨头”,以打仗攻陷堡垒的姿态来读书。以自身经验为例,王蒙先生讲述了自己从最开始阅读只能看懂40%的英语书,到后来翻译过众多国外文学名著的读书经历。他认为,我们要看一些自己不能够完全掌握的书,读能让我们长学问、长见识、获得新知识的书。同时,我们还应阅读经典书,那些真正经过了时间考验,有干货,有深刻内容,又百读不厌的书,包括工具书。阅读不但要有量,而且要有质,以达到最好的读书效果。
本次分享会由黄埔书院、广东财经大学、花城出版社、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黄埔书院院长仲伟合在致辞中表示,在不平凡的2020年,此次的分享交流弥足珍贵,让我们对阅读有了更深的审视、思考和感悟。校党委书记郑贤操、副书记刘祖华出席分享会。郑贤操代表学校向王蒙赠送了具有岭南特色的纪念品以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