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67 >> 2023年03月31日 星期五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目送中的追

作者: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合署)2022级新闻学一班 蔡翼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这句应该是我对龙应台的《目送》的最初印象。

这本书是龙应台献给她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身而为人,谁不是第一次?在称为“人生”的这一门课上,每一个人都是新生,每一个人都没有经验。要上好这节课,只能是踏踏实实地做好作业,顺着轨迹学习。而对于这一节课的作业,龙应台在《目送》中以随笔的方式,透过柴米油盐、一荤一素,通过平凡生活的一点一滴,让真情慢慢地从文字中流露出来,淌于指尖,流进心里。且不说这本书的内容,光是书中的第一篇目送,里面的那段感悟,就能让人深思。

龙应台在书中以女儿的角色回忆自己的前半生,从出生的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到年少的懵懵懂懂,从青春的叛逆倔强到长大后的成熟稳健,我们之所以为此共情,不就是因为我们的经历也如此相似。

龙应台在目送十六岁的华安当交换生的机场中,一直在等候华安消失前的回头一瞥;她在目送着送她前往大学报道的父亲离开的窄巷边,一直等到车子消失在转角处......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与目送。

从母亲那儿得知,五岁的我,第一次去幼稚园并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哭闹。走近校门时,蹦蹦跳跳地跑进去,偶尔回头和仍在原地目送我的母亲挥手说拜拜,这便是我的第一次离别。到中学的时候,第一次坐上校车开始自己的寄宿生活。我看着车窗外的父母离我越来越远,接着就是一棵又一棵的树从窗外飞驰而过,我知道,父母在车消失得看不见的时候,也还是站在原地目送。再到后来,高中毕业,我去坐火车到外地上大学。父亲送我到火车站后默默离开,我从站前看着他慢慢地消失。其实,我知道他会在某棵树后看着火车驶离月台,我们俩见不到对方,却仍能感受到对方。

想起了朱自清在《背影》中看着他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海离开后的潸然泪下,越是长大,越是能明白龙应台说的:“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在人生中,一段路程中,你不是孤独的,会有人和你结伴同行,亦或是带领着迷茫的你向未知方向的前方行走,又或是懵懂无知地跟随着你的步伐,但这所有的所有,都不会永久。人生中那么多岔路,不可能所有人的目的地和路程与你一模一样,人总要学会离别。

宴会中会有华灯初上,会有人声鼎沸,也会有结束后的杯盘狼藉;会有灯火阑珊,欢聚也有迎来离别,陪伴也会最后分开。龙应台看着孩子慢慢长大,慢慢离开自己的身边去往远方;看着父亲慢慢老去,慢慢离开自己的身边前往异界,遇上这些分别,她也只是无奈地站在原地,默默地目送每一个人离开,从自己的全世界路过,然后慢慢的消失。她说:“不必追。”可面对快要消散的时光和欢聚,我们真的什么也没法做吗?真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不必追吗?可我的答案是,要追!

我们要追,还要拼命地追,狠狠地追。我们虽然没有办法和时光对抗。但,不去追,留给我们的只有后悔和遗憾。夸父逐日虽以失败告终,但最后他却化成这世间的山水草木,沐浴日光。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但在路途中那些陪伴我们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地感谢他们的陪伴,和他们一起留下珍贵的回忆?别离,并不是结束,相反,是为了更好的重逢。我们追的,是在下一阶段更美好的际遇。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离开的目送,总是那么凄清,可是当另外一个人回应了那个人的目送,他也在怀念着对方,双方的心有灵犀,便让这本该是冷色调的电影抹上了几抹暖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追呢?

而我,从此时起,趁着春光明媚,趁着月色正美,我回应着父母的离别,回应着父母的思念,拿起电话,拨打那熟悉的号码:“你们还好吗?”打开家门,和他们一起坐在方桌前自然地夹菜,唠家常,谈论平淡的日子。

钟会停摆,但时间不会停。止不住的人流,我们不能让它停滞,但每个人都似一条鱼,我们穿梭在人海,追着,追不上又怎么样?我们在乎的是那个过程,那个追逐的过程,那种相伴的温馨,那段美好的时光。这,便证明我们和那些陪伴过我们的人与事曾经存在过了。我们的目送,我们的追,不过就是对这些曾经拥有的美好的感恩与怀念。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