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71 >> 2023年09月28日 星期四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文字的温度

作者: 人文与传播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商务文秘1班 彭海纳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可谓日常沉溺于文字的河流,其中我最热爱“中国文化典籍导读”课程,翻阅古代圣贤之书,常感收获颇深。

以前阅读古书,它们在我眼里只是几行冰冷的释义,《道德经》:“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涵盖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论和政治论”,像博物馆里的珍贵化石被聚光灯环绕,人们推捧,对我而言却遥远不可触摸。“道”于我看来也玄乎其玄,不解其中奥妙。直到中国文化典籍导读课上老师温润如水的声音漫进耳朵,徐徐道来,手指在书页上摩挲,我才知古代圣贤的智慧遥远又临近,至今仍融汇于生活,闪烁着亘古不变的光芒。

我自幼敏感且在意他人评价,拘谨而备受束缚。小到在幼儿园有没有得到小红花,大到捧着参赛结果试探父母的神色,长辈不经意的话语都能化为羽毛划过我赤裸裸的心湖,久久回荡涟漪。为此从小到大,我养成了察言观色的习惯,甚至与亲密朋友交往也时刻敏感在意他们的感受与对我的评价。这些太过注重别人的看法的“习惯”常让我感到困扰,却苦于找不到调整的办法。

恰在此时,典籍导读课上的寥寥数语使我拨云见日,“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使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受辱和受宠同样伤害自尊,因为被宠的前提就是默认自己的地位比对方低下。我一惊,自觉自己不就处于这样的状态吗?过于重视他人评价即宠辱若惊,患得患失的情绪对自己的心灵与精神造成损伤。孩童时将父母师长的话奉为圭臬,对此深信不疑,是因为自己年幼无知,辈分较低,于是在乎长者对己的宠辱。若将过度重视宠辱的状态代入逐渐成长的身心,岂非自降尊严,无法以平等客观角度去看待他人言论?而后老子继续提出,“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贵身即是忘掉自己的身体,对天下的关心远超对自己身体所受宠辱的关注。于我而言天下或许有些遥远,但可以先从转移对自身、对他人评价的关注开始,将注意力移放在对专业的热爱、对传承中国智慧的使命,逐步培养家国情怀,并以此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心灵状态。

课堂上老师循循善诱,辅以天文宇宙纪录片,体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人深谙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揠苗助长、竭泽而渔,水浮莲的泛滥,三门峡修建造成的地上悬河等等,无不是不以道而行造成的恶果。用《道德经》的思维方式看待生活中的得失同样能坦然接受更多事情,不汲汲于得失即是《道德经》里“不争”的态度,如水般“善利万物而不争”,则明智而和善。由此启发,我进而驱散了生活的阴霾,获得更明朗的心境。

《孙子兵法》同样给予我思考。在课上,老师播放了一段二战时诺曼底登陆的视频。这让我联想到了《孙子兵法》中谈到五间的运用,以名将混淆敌人视线,利用间谍传达错误信息,以民众的配合、被敌方虏获终将赴死的己方间谍消除对方的疑虑,最终瞒天过海、一举击破,五间俱起为反法西斯赢得了胜利的希望。即使是在和平年代孙子兵法仍有它的时代价值,大到国家间军事外交,小到象棋中“围魏救赵”“李代桃僵”等战术的运用,让我对古人智慧更加钦佩。

人常言,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我热爱着这门课,也许是被老师身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度感染,听着授课声、翻阅古代典籍,窗外云卷云舒,浮光掠影间,我总能感受到自内心迸发至外的沉静。感谢老师和书籍搭建起与贤哲对话的桥梁,人类借望远镜开拓宇宙的幕布,我们借古人智慧延展心灵的深远。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