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77 >> 2024年05月30日 星期四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李清照的易安与不易安

作者:2023级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2班 郑依桐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十六岁的李清照在美景的相伴下一时贪杯,酩酊大醉,兴尽而归,却怎么也找不到归家的路。她焦急地寻找,不料误入藕花深处,惊起满池水鸟。

这时的李清照无疑是任性的,她也确实有任性的资本。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文高雅条鬯,有意味,在晁、秦之上”。母亲王氏,是当朝丞相王珪的长女,“亦善文”。出生这样的书香门第,李清照小小年纪就“才华馥比仙”,更是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小令轰动朝野,令赵明诚“思之如狂”。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同为官宦世家的贵公子赵明诚,风度翩翩、才华横溢,很快就赢得美人的芳心,于是“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带着少女的娇羞问世。很快,李清照和赵明诚有情人终成眷属,可谓天作之合,羡煞旁人也。

婚后,夫妻二人琴瑟和鸣,“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可好景不长,赵明诚在婚后不久就经常外出务工,看似弱水之隔的距离和遥遥无期的归期让初为人妇的才女内心涌起无限相思,只能通过写词疏解一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处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接下来发生的事,犹如疾风骤雨,吹散了李清照女儿家的娇羞,吹散了这对神仙眷侣新婚燕尔的喜悦,吹散了新妇对丈夫外出务工的思念。彼时的李清照还不知道,她的余生,注定与“易安”无缘。

北宋末年,风雨飘摇、民不聊生。金于靖康二年攻破东京,烧杀抢掠,掳夺宋徽宗、宋钦宗及皇室后北撤,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

面对这亡国之乱,身为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却弃城逃跑,令李清照羞愧难当。在逃亡的路上,行至乌江,注视着让项羽自刎的浩浩江水,李清照的内心思绪翻涌,一首绝句不禁脱口而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南渡后,南宋朝廷靠割地赔款迎来了摇摇欲坠的安宁。腐朽没落的统治阶级非但不“居危思危”,反而把虚假的和平当成牢不可破的事实,忘记了国为何破,不记得家为何亡,更不在乎民有多不聊生,整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真实写照。

此时的李清照,失去了患病而终的丈夫,孤身一人在南方漂泊,宛如一叶孤舟。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李清照深刻地体会到黎民百姓的水深火热,她对朝廷的一味求和瞋目切齿而又无可奈何,写下“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暗暗讽刺朝廷的苟安一隅。

当李清照以为她的余生都将漂泊无依,只能与赵明诚留下的金石文物相伴至死时,一个男人的出现暂时抚慰了她空虚的内心,却又把她推进了更深的深渊。他就是张汝舟。

初识时,张汝舟对李清照关怀有加,好不贴心。但刚结婚,他的狼子野心就暴露无遗,不仅要将赵明诚的金石文物据为己有,还对李清照大打出手。李清照不忍欺侮,就算宋朝法律明文规定妻子告发丈夫要坐牢两年也毅然决然地与张汝舟打起离婚官司,并成功和离。虽然如愿离开了小人,但是牢狱生活也让李清照跌入谷底,愁上加愁。因为友人的帮助,九天之后,李清照就结束牢狱之灾,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颠沛流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的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的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首《声声慢》,字字泣血、句句言愁,却不及李清照真实凄惨晚年的万分之一。

最终,在与家乡山遥路远的江南,“千古第一才女”在孤寂中了却残年,结束了她易安与不易安的非凡一生。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