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77 >> 2024年05月30日 星期四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江舟遗魂,述其一生

作者:2023级土地资源管理2班 梁艳欣

我生于初春,彼时正逢唐睿宗太极元年正月初一。

家族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我的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母亲母家清河崔氏是当时鼎鼎有名的世家大族。

我的前半生虽有波折,但也有风光。

年幼时我就有着“七龄思即仕,开口吟凤凰”的美谈,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因为自小生活优越,少年时期我有机会见到很多名流大拿,也受到了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十九岁时我没有将科举仕途放在心上,而是出游郇瑕;二十岁漫游吴越,在江南一带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直到开元二十三年,我才想起回乡参加乡贡,本以为凭借我的聪明才智考取个功名不成问题,但没想到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落第了。

少年忘性大,这一落魄的事我也很快投诸脑后,适时地投入游山玩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最让我欣喜的是,天宝三载,我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一同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我对他的欢喜甚多,一时写下无数诗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天宝六载,我去长安参加“通一艺者”考试,本以为自己有机会露面并且走上仕途,但李林甫一句“野无遗贤”致使无人中选。其后,我停留长安,流离在各路权贵之中,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竟也客居长安长达十年,年四十四。

我的后半生战乱四起,少有安生。

安禄山和史思明背叛唐朝发起安史之乱,战火纷飞。我本想北上投奔灵武,但不幸被叛军俘虏押往长安。至德二载四月,我冒险逃出长安到凤翔投奔肃帝,终于谋得一官半职——左拾遗。然而很快,我因为营救房琯被贬华州,经历了许多世事的我一别少时的潇洒,满脸的苦恼与忧愁。没有机会面见皇上一表陈词,我只能在诗中抒发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乾元元年我暂别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在洛阳重返华州途中,我见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内心万马奔腾,“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三吏”“三别”也应时而生。乾元二年秋天我辞去了华州司宫参军的职务,客居秦州。而后几经辗转,我去到成都,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我有了一安身之所,即后世所称的“杜甫草堂”。严武慷慨仗义,先后举荐我为节度参谋和检校工部员外郎,但我素然无味,离职后又回到了我的草堂。

某日秋天的夜晚来了一场暴雨,草堂被风吹刮得破败不堪,一家人都彻夜难眠,此情此景,我写下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没有公务缠身,没有宦海浮沉,但我心中郁郁难平,那些年写下无数词句。大历三年,我思乡情切想要回到故土。返乡期间经过湖南岳阳,停泊岳阳楼下。凭轩远眺,满目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又联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写下《登岳阳楼》。由于条件艰难不能继续北上,我只能南行。途中又遇臧玠在潭州作乱,我只能逃往衡州,在去投奔舅父得路上遇到江水暴涨停泊方田驿。许是思乡心切,我执意北上,折返潭州。

大历五年冬日,我死在漂泊于江上的一条小船上,时年五十九岁。

但心有愿为定,我的魂魄被困在船上,每天面对日月轮转,不知过了多少个年头。回顾我这一生,少年肆意、中年困顿、老年不得终,经历改朝换代、家国破碎、百姓流离。虽长期不得意,但也曾被玄宗赏识、遇许多良人知己。身受房琯案牵连,人人避而远之,但宰相张镐舍身竭力救我;挚友严武等人助我在成都有一处安生之地,让我妻儿不至于露宿街头;承蒙夔州都督柏茂林关照,一家人能够短暂地有一段安逸自在的日子;回乡途中周身困顿、饥肠辘辘困于舟上之时,又有耒阳县令送来的酒肉……

世人皆言我诗风沉郁顿挫,只是生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面对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我上不得奏、下无职权,内心万千种种只能化作这一篇篇寄有呐喊声的诗赋,“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也是我对国家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人将入黄土之际,渴望落叶归根,可惜,此生不能再见。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