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78 >>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聚焦创新 打造特色

——“建设金融强国”背景下的广财担当


正在加载...
  • 1/4

  • 2/4

  • 3/4

  • 4/4

【编者按】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入阐释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任务、实践要求等重大问题,强调“建设金融强国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肩负培养高质量金融人才、推动金融创新、提升国民金融素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时代重任,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金融人才培养基地,我校金融学院是如何主动担当,答好时代之问?

(本报讯 记者 刘鸿燕)2023年6月,金融学院杨炳铎教授作为通讯作者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英文顶级期刊《美国统计学会会刊(JASA)》。

2024年5月,金融学院2023级博士生研究生蒲雨琦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期刊《管理世界》。

短短的一年时间内,金融学院师生持续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窥斑见豹,充分体现了金融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团队培育等方面持续探索和努力。

强化战略引领

着力打造数字金融发展特色

2022年1月,教育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高等教育要以创新发展支撑国家战略需要。身处创新发展的年代,面对数字时代的来临,金融学院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探索。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研讨,金融学院提出“三个面向、三位一体”整体战略,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学院各项工作将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面向金融学科前沿、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明确“错位竞争、占位发展、创位引领”的发展思路。

综合分析金融五篇大文章、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金融科技人才需求等外部战略机遇,结合学院在“量化建模、产教协同、交叉团队”等方面优势,聚焦“数字经济时代金融发展与风险管理”进行学科特色的打造。近五年来该主题下的研究成果占到全部研究成果的50%左右,整体学科特色在国内逐渐形成影响力。

学院同时提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数字金融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高地和社会服务阵地,坚定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团队培育等各项工作向金融科技全面转型发展。

改革育人模式

不断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在人才培养体系上,目前金融学院已经形成了本科生层次金融科技、金融硕士量化金融与金融学博士数字金融的本硕博有机衔接、协同发展的整体格局,不断完善基于“四个立足”“四个融合”的“四性” 高质量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凝练“强专业、精编程、明合规、知湾区”的“四性”高质量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能熟练掌握数字金融的基本理论知识、精通数字金融的常用工具和开发技能、明晰数字金融风险意识和法律常识、知晓湾区数字金融特点的高质量数字金融人才。

在专业建设上,依托三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一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旨在结合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立项建设省级金融科技产业学院,加入教育部金融科技虚拟仿真教研室,2021年正式开始招生的广财——建行数字金融“3+1”班,获得社会广泛赞誉。

在课程改革上,以金融科技专业课程建设为先行,以传统金融课程量化改造为主体,分为“产教融合、科技融合、商法融合、湾区融合”四个模块推进;依托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大数据金融》《Python量化金融与人工智能》等一批代表性教材,在中央财经大学等三十多所知名高校得到使用。

聚焦商科权威

全力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持续生成

遵循“国家所需、行业所急、湾区所缺、金融所能”原则,金融学院稳步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按照“中国重大、现代方法、数据驱动、科学表述”要求凝练选题开展有组织科研。

学院鼓励教师将“长期主义树品牌”与“小步快跑出成果”相结合,将“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相结合,将“教师个人发展成果积累”与“支持学科建设上表”相结合。

全面落实“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求,鼓励教师瞄准商科主流权威标准狠下功夫,商科主流权威成果从以往的“偶然呈现”逐渐转变为现在的“稳定出现”,并朝着未来的 “持续涌现”不断努力。

从近五年的各项指标来看,学院三大项目系数为0.34,学院每三个专业教师中就有一人承担一项国家社科、自科或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在主要学院中排名第一,三位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学院教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七本经济类权威中文期刊上累积发表和录用论文 13 篇,实现在《美国统计学会会刊(JASA)》等英文TOP期刊论文发表突破;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广东海洋金融科技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实现到账经费超300万的突破,决策咨询报告获得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采用,学院教师多次受邀参加省委办公厅、省政府金融办以及广州市相关部门重要决策咨询报告论证和专家建言活动。

创新团队建设

助推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在金融学院,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超过60%,推动青年教师成长就成为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此,金融学院将创新团队建设作为关键抓手,通过“制度、经费、资源”三驾马车为青年教师提供实质性支持。在用足用好学校政策的基础上,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了金融学院“攀峰计划”团队实施办法,在学校团队支持政策基础上,由学院按照每个团队每年 5 万建设经费标准持续滚动支持三年。

二是对外交流,成立学院学术交流部由青年教师徐鑫、王可等学术骨干负责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在请进来方面,积极与《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中国工业经济》《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等主流权威期刊联合举办学术会议,通过国家金融学高级学术讲座、琶洲金融论坛两大品牌讲座活动持续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莅临学院讲座;在走出去方面,通过学院自有经费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的差旅费和会议费,中国金融学年会、中国经济学年会等一批高水平、有影响的学术会议持续出现广财金融教师身影。

三是内部学术交流,以研究团队为基础建立周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解读经典论文、汇报工作论文、研讨学术前沿、分享投稿经验等方式开展常态化、制度化、高效化、小型化的内部学术交流。为方便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学院在有限的办公空间内重新装修,使得学院小型会议室数量达到三个,满足了多个研究团队同时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的需要。通过以上多项措施并举,在学院营造出积极向上、开放包容、协作创新的科研氛围,从而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科研工作的不断进步。

通过“以老带新、资源共享、深度交流”,金融学院已获批两支省级科研团队和多支校级创新团队,一批青年教师逐渐脱颖而出,2022 年以来持续有讲师职称的35 岁以下教师获得国家级课题立项,以王可博士为代表的青年教师实现了在中文 A 类期刊持续发表论文。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