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76 >>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爱与善良终将照亮黑暗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作者:● 2022级马克思主义学院 庄婉欣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的法国音乐电影,采用倒叙的叙事手法,带领观众穿越回1949年的法国。影片讲述了音乐家——克莱门特·马修,一个微胖的秃顶中年人,来到了一所专门为问题少年设立的寄宿学校,怀才不遇的他在这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成为了一名学监,并与这群特殊的孩子相遇相知,一场师生之间的相互救赎也因此展开。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

影片给观众呈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一面是校长哈森的惩罚式教育,在马修来到这所学校之前,体罚在这里已是司空见惯,“池塘之底”充斥着暴力、不公与责骂。这所学校的孩子被刻上了“问题少年”的标签,他们被“强制”地关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体罚、冬天洗冷水澡、关禁闭等严厉的惩罚手段成为家常便饭。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修的教育理念。马修的教育理念充满了爱与宽容。他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可塑性,都值得被爱、被尊重、被包容。有一个情节尤为动人:一位学生出于报复心理,对麦神父进行了恶作剧,导致神父眼睛受伤。马修知道伤害麦神父的是谁,但他并没有上报给以严苛著称的校长,而是与犯错的男孩达成协议:让他照顾麦神父直至神父彻底痊愈,用这个特别的“惩罚”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学会承担责任。在马修眼里,“每颗心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坏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是有可塑性的。

春风化雨,换了人间。

马修的到来,如春风化雨般,让“池塘之底”的孩子们看到了阳光。他用音乐的力量让孩子们看到自身的闪光点,更让他们感受到此前未曾感受到的爱与尊重。“不要说永远,一切皆有可能。”这是影片中马修对这群小男孩说的话。马修组建了合唱团,起初并不被看好。面对一群性格叛逆、行为难以驾驭的孩子,合唱团的成立和训练充满了挑战。然而,即便孩子们最初的反应是冷漠甚至反抗,马修的坚定信念和热情并未因此受到动摇。

在马修的引领下,音乐成为了沟通和转变的桥梁。他以宽容的心态和无私的爱,逐渐融化了孩子们心中的坚冰。影片中,音乐的力量贯穿始终,它不仅美化了孩子们的声音,更触动了他们的灵魂。影片的开始是小男孩贝比诺守在学校铁门边,等待已经战死的父亲在周六这天来看他.....而在影片的最后,马修因学校着火的缘故被辞退,在准备坐上离开的车时,那个小小的男孩贝比诺带着他的小熊和小背包追了出来,渴求马修老师带他离开。这个场景,充满了象征意义,也许贝比诺等待的,不仅仅是一个父亲的形象,更是一个能够引领他走向新生活的人。

“我想告诉全世界,可我又能告诉谁呢?我是克莱门特·马修,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一个失败的学监”。这是马修在离开时留下的话。尽管故事的最后,对于马修自己而言,自己是失败的。没有帮助这群孩子跳出“池塘之底”,是一位失败的学监,没有实现自己对教育的追求,还是一位失败的音乐家.....但对于孩子们,马修是老师,是朋友,更是他们的人生曙光。

真诚的电影往往更能抓住人心。通过细腻温婉的笔触呈现了一名学监老师与一群特殊的孩子之间的故事,整部影片向观众展示了爱与宽恕在教育中的力量。影片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豪华的演员阵容,更没有华丽绚烂的科技特效,却十分让人动容。《放牛班的春天》从放映至今,仍然感动着无数的观众,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关于音乐与教育的佳作,更是一场关于人性、成长和希望思考之旅。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