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学教育以开放态度,引进和吸收了现代西方经济学许多概念、理论范式和分析工具,增强了经济学对社会现象和我国改革发展中实际问题的阐释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学的进步。然而,根据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的讲话精神,回顾建国后我国经济学教育走过的建设发展之路,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初期30年计划经济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阶段;改革开放37年由政治经济学教育一枝独秀到多元发展的轨迹,西方经济理论地位逐步提升,中国经济学教育内容逐步多元化,形成了经济学的学科繁荣和各种教学流派争论的中国经济学教育阶段。正是在这种经济学教学流派争论的阶段,现在更值得我们去系统总结与深刻反思。
一、直面中国当下经济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逐步破除了传统理论教条、框框,把过去作为批判对象的“西方经济学”引入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之中,提高了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水平,推动了中国经济学教育发展。但如何讲授这些课程,以及怎样对学生进行经济学专业训练却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目前中国大学经济学教育,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重模型、轻思想;二是重知识、轻方法;三是重西方理论、轻中国实际。在这种倾向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形成了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理论性选择、效用最大化和一般均衡等方法过分依赖的思维模式,而对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却不了解、不理解,不会用中国的理论、方法和语言讲中国的“故事”,研究中国的问题,为中国的发展服务。
二、警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被边缘化
就世界上现有经济学理论而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仍然是当代经济学的两大主要流派。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而政治经济学又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之处在于:第一,它是一种“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它建立在对社会现实非常深刻而具体的了解基础上,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其核心关注点始终是:事实是什么?应该怎么改进现实社会?而不是脱离现实去空谈理论。第二,它是一种“有良心”的经济学。它为底层人民呼吁,将人类的基本道德法则置于经济理论之上,而不是相反。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经济学教育教学仍然存在西化倾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被边缘化的态势。因此,发展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有一大批坚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队伍,这就要求我国高校在经济学课程设置、科研评价标准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进行相应改革。
三、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经济学
经济学特色、风格、气派既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其成熟与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国是经济学教育大国,经济学研究队伍、学生数量、论文数量和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位居前列,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同我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地位还不太相称,需要能“读世界书、晓中国事、讲自己话”的经济学教育工作者,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众志成城、有所建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曾说过,谁能解释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目前似乎并没有一套解释中国奇迹的完整理论,即使有了也有待时间和实践检验。因此,把中国经济实践总结好,就更有能力为解决世界性经济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也是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经济学的必经之路。
四、培养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特色并重的经济学人才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的前提是经济学教师的国际化,很多在国外接受过严格经济学训练并能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赴国外高校进行访问研究(交流)并学有所成的经济学者是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的中坚力量。当前中国经济学教育应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实践,重点培养应用型、实践型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经济学人才。因此,国内高校不仅应加强与行政、企事业单位合作,定期安排学生去这些单位实习锻炼,而且还应通过与国外高校交换学生、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合作办学等方面下功夫。此外,不同学校可以在经济学细分专业设置上充分体现地区特色、学校特色和行业背景特色,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提供支撑。中国经济改革本身就是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过程,虽然我们培养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化特色的经济学人才任重而道远,但只有保留自己的特色,才不会在全球化进程中迷失自己的方向,也才有可能在世界经济学界凸显中国经济学的存在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