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10 >> 2016年09月21日 星期三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扎根传统,做有时代意义的学术研究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心得

作者:人文与传播学院 麦思杰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主要分五个部分,包括“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及“加强党的领导”等。本次讲话无疑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份里程碑式的文献,其对高校文科教师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社会学系的教师,笔者希望从社会学学科出发,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对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产生了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钟书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及的这些大师,是现代中国社会科学不同研究领域的重要奠基者。其研究成果,远远超出了本学科而影响到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时至今日,我们这一代人的许多研究仍离不开他们的方法、视野与关怀。

二十世纪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社会科学构建与发展的黄金阶段。马克思主义传统是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石。这些大师之所以能影响了数代学人,与他们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素养密不可分。但假如没有受过严格的中国传统学术训练,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学术绝对不可能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费孝通先生在大半个世纪前撰写的《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不朽之作。《江村经济》的学术价值之所以能超越时间的维度而历久弥新,正得益于费老深厚的国学功底。

毋庸讳言,当下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部分学者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有待提高又是其中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存在空泛化等问题。而笔者以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在于加强对中国学术传统的研究与理解,也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二、对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思考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最重要的意义是将其中的精神落实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之中。我校学科的发展思路方向就是我们学习的最终落脚点。

众所周知,我校的发展目标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透过相关学术成果的转化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发展,无疑是我们学校学术研究发展的基本路线。但不得不指出的是,这一思路目前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其表现在我们对“广东”的研究仍欠深入,尚未形成具有鲜明广东特色的学术研究方法与课题。

这一努力的方向,不仅仅要求我们要以地方为研究对象,更需要我们懂得从地方社会的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我说过,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这段文字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我们不能在理所当然地将中国看作是一个单位,以单一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其孕育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文化,而丰富的地域文化正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源泉。很难想象,离开了上海的历史,我们还会有当下的“海派传统”;没有对岭南学术的继承,我们还会有独树一帜的“华南学派”。

笔者相信,学术研究只有和地方社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学术研究才能具有生命力!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