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10 >> 2016年09月21日 星期三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流金岁岁

返璞西关

作者:14级编辑1班 钟景艳

“一文(元)一个,有辣有不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紧接着是两声“滴滴哒、滴滴哒——”,一群人围着,叫着“给我俩”“我要五包”。周末雨后的街道地面还未干,比往常人流量稍少的上下九步行街仍显现出一番繁华景象。沿街骑楼下的店铺照常开着,门店各家音响、叫卖吆喝声交杂在一起,这里除了售卖箱包服饰,空气中还飘着各种食物香味。逛街的大多是年轻人,三三两两,笑着闹着,手上提着各种大袋小袋。

在人来人往中间,有一位稍显瘦弱的大叔头顶草帽,身套一只特制的纸扎“大公鸡”模型,两腮还红扑扑的——西关传统鸡公榄黄师傅是也。黄师傅在售卖鸡公榄时没有什么表情,一大群的顾客围着,黄师傅有条不紊,拿零食、找零钱,隔几分钟就抓起唢呐来吹两声,吆喝两声。不一会儿,“鸡公”肚子里的鸡公榄兜售得差不多了,不远处就会有位大妈手抓一大把鸡公榄来加货。路过的行人买不买都好奇地凑过来,还有些孩子看黄师傅的打扮有些害怕,躲在大人身后,只探出个头来滴溜溜转着大眼睛,有些在大人的鼓励下慢慢靠近鸡公榄,拿了零食撒腿就跑。

鸡公榄是西关传统的零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关,为了吸引顾客注意,这些背着大公鸡的沿街叫卖,在骑楼上如果有人需要了,就从楼上抛下钱,卖鸡公榄的就可以把鸡公榄抛入窗里。随着时代发展,鸡公榄这种小零食的已渐渐消逝,更别说那项绝活了;在街上已很难再看到背着鸡公榄的人。黄师傅在1999年只是兼职,最初只是为吸引顾客,想着还可传承老西关的风俗文化,就做起了这门生意。2007年下岗后就做起了全职,一整天都在外叫卖,这一做就快十年。每包提成仅一毛钱的这门生意并不好做,但黄师傅还是坚持到了今天。

尽管只有每包一毛钱的提成,在前几年黄师傅还被抢劫过,大把大把的零钱和剩余不多的鸡公榄被掠走,鸡身帽子被砸在地上。“就低着头咯,等他走了我就走了肿(还)想什么,也没多少钱。”

沿着上下九走过来,在荔湾湖这边,还有一位也是做鸡公榄生意的伍师傅就没这样幸运了。据了解,在广州西关这一带做鸡公榄生意的师傅大概有五位,而除了黄师傅因为加入了荔湾区文化交流协会为宣传老西关文化,算合法经营,其余的都是非法经营的“走鬼”,遇到城管,“冇(没有)计咯,只能背着十几公斤的公鸡模型走佬(逃跑)嘞。”有时跑不动了只能被抓回派出所去还要罚交100块,才能赎回鸡身。他们都希望能像黄师傅那样有个合理的身份,哪怕收入非常少,至少每天能够不用躲着城管,摆脱“走鬼”这样尴尬的境况。

从长寿路的上九路一路走来,到下九路,这里完整地保留了老西关很早的金声电影院、陶陶居、广东八和会馆、莲香楼等建筑;从上下九路进到的恩宁路是老城区的一条街道,与上下九路一样,两边都是骑楼,周边多是原始的当铺、锁铺、照相店、打铜匠、报刊亭。戴着眼镜的老人在树下看报,老狗慵懒地眯着眼晒太阳。这里将传统的文化建筑与现代的商业结合一起的模式,既留存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又能进行商业活动,这比起一些正面临困境的废弃的建筑的存在,是一种很好的借鉴。

恩宁路出来到龙津西路、宝源路、宝华路,到西关大屋、荔湾湖公园这一带,都比较好的完整地保留了老广州的文化,而鸡公榄只是这其中的一个。走在这些老街道上,不管是从衣食住行的哪方面,你都可感受那种一个历经沧桑的文化沿岸古港的丝丝韵味。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