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11 >>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新时期高校做好对口扶贫工作的建议

作者:纪委办 邱启彬(原学校对口帮扶揭西县五云镇梅江村驻村干部)

为完成中央脱贫攻坚任务,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上半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实施意见》,并安排高校参与定点对口帮扶贫困村工作。高校如何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本人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一) 掌握精准实质。“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期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研究中央和省委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思想,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一是精准识别贫困户,认真细致地做好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工作。对贫困户的摸查要做到全覆盖,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务求公平公正,不产生次生矛盾。坚持“四看”、“五优先”确保精准识别到位。“四看”即:一看住房情况、二看生产生活设备设施、三看劳动力情况、四看家庭主要支出情况。“五优先”即:五保户和低保户优先、无房户和危房户优先、重大疾病和残疾户优先、因病返贫和因灾返贫户优先、因小孩读书和因老致贫户优先。二是要精准制定帮扶措施。对贫困户家庭人口情况、致贫原因、人均收入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摸清底数,深入了解贫困户发展需求,在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一户一法”要求,分类制订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到人,确保扶贫对象精细化管理,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扶贫对象精准化扶持,实现精准脱贫。

(二)落实帮扶到户。确保相对贫困户稳定脱贫,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结合高校实际,精准施策,落到实处。一要帮思想转变。扶贫先扶志,驻村干部要通过走访谈心,教育和引导贫困农户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和主动性,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树立依靠自身努力,勤劳脱贫,逐步摆脱贫困的信心。二要帮增收脱贫。按照贫困户意愿,指导贫困户选定帮扶项目,并在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就业等方面为贫困户予以扶持。积极开展种养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三要帮政策措施落实。积极协调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人口计生、涉农直补等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贫困户,切实解决好“三保障”问题。确保贫困户子女不因贫缀学,确保贫困人口大病医疗得到有效保障,防止因病更贫、因贫弃医,优先解决住房最危险、经济最困难户及无房户的基本安全住房问题。将符合农村低保政策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三)优化帮扶思路。加强沟通可以增加了解,化解存在的矛盾和困难。高校同帮扶村所在地的政府部门相处融洽,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高校一方面可以加强同当地政府的联系,帮助当地政府转变观念,帮扶贫困村脱贫是当地政府的责任,当地政府是扶贫工作的主体。帮扶单位是协助当地政府开展扶贫工作,而不是代替。决不能帮扶单位一到位,就把帮扶责任推给帮扶单位。同时,协助帮扶村所在乡镇党委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特别是做好2016年底村“两委”换届工作,培养造就一支农村工作骨干队伍。“火车跑得快,全靠火车头带”,强化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领导核心作用,帮助村干部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指导完善村规民约,落实村务公开和群众监督制度。协助落实乡镇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集中力量帮助贫困村解决基层治理基础性源头性问题。通过察民情、听民意,回应群众需求,做好群众工作,搞好建章立制,协助化解矛盾纠纷,树立良好村风。

(四)发挥智库优势。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积极为地方政府和帮扶村发展规划和公共政策制定出谋划策,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可以根据高校学科优势特点,针对帮扶村存在的实际困难,组织相关专家学者下乡调研,寻找对策,为帮扶村发展献计献策。如利用高校文化建设优势,帮助帮扶村加强文化建设。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着力刹住迷信风、浪费风、赌博风,促使形成文明健康、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法律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帮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充分结合普法宣传月活动,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推动帮扶村全面“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组建由师生参加的普法宣讲团,在帮扶村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五)搭建多层平台。利用对口帮扶的机会,把帮扶村建设成高校服务社会、社会实践、对外宣传、培养干部的平台。服务社会是高校办学三大宗旨之一,高校可以通过对口帮扶,采用多种形式,将高校的优势和资源运用到帮扶工作中去,将对口帮扶打造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一面旗帜。同时,利用组织师生暑期“三下乡”,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将帮扶村建设成为高校重要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可持续性帮扶,打造成为高校永不撤退的帮扶点。定期联系新闻媒体、高校宣传部门,将高校的帮扶成果广泛宣传,不断提高高校的社会美誉度。通过安排年轻干部驻村帮扶,使年轻干部接地气、懂民生、明社情,了解社会基层情况,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锻炼应对复杂局面的工作能力,将扶贫点建设成高校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

(六)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要将帮扶工作列入学校的年度党政工作要点。要落实保障措施,年度预算安排扶贫专项经费。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包括二级单位、师生员工、校友等多个层面,积极开展“10·17”国家扶贫日和“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捐款活动,将各方力量汇聚到帮扶工作中。要加强同省直行业部门的联系,如农业厅、交通厅、水利厅、林业局等,争取帮扶项目和资源,多方筹集帮扶资金。认真落实领导干部驻村帮扶制度,对驻村干部给予政策倾斜,使驻村干部“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在驻村干部完成三年帮扶任务后,考核合格,按干部管理权限提拔一级职务。要细化工作方案,科学研究制定精准扶贫工作总方案和具体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帮扶内容、途径方式、时间进度和实现目标等,形成检查督查机制,确保精准扶贫有效有序开展。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