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过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也难怪,在读《小团圆》时,总会习惯将九莉看作张爱玲,将张爱玲读作九莉。
未谙世事的九莉在大学里最大的烦恼就是功课,“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九莉没有想到这是她人生中最后一次大考,战争抹灭了这种“完全是等待”的焦灼。用尽力气去准备,还要等待考试的煎熬让人难受,甚至“怕不能持久——万一很快的复课,还是要考”。但战争还是让这场大考搁浅了,此时的前功尽弃,刻骨铭心。另外,战争的到来让张爱玲亲眼看着“所有的文件都烧了,连学生的记录、成绩,全都烧了”。分数烧了,张爱玲道“确是像一世功名付之流水”。这种感觉就像小时候自己的一幅水彩画被弟弟用一支铅笔在纸背后画个横杠,那种力透纸背的心悸。全部的努力只一团红红的火堆就可以在世上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谁能一点也不介怀自己的努力付诸流水,更何况这种努力要加上功名的标签。九莉总是絮着点点哀怨的原因,大概就是年少经历的这次巨变吧。都说战争成就了张爱玲,这是对张爱玲的不公平,战争同样摧毁了她原本的一切。
在九莉与蕊秋之间始终有着一层淡淡的隔膜,最亲近之时竟然有着肢体接触的厌恶。在读到蕊秋“亲自用毛笔蘸了给九莉画眉毛,使眉毛长出来。”莫名感动,这是九莉与蕊秋不产生排斥的最亲近的动作了吧,心里到底是希望与母亲亲近些。尤其是在发现项八小姐和毕大使的恋情,她在橱窗上看见蕊秋“色泽分明,幽幽的往里望进去,有一种含情脉脉的神气。”也只有她看见了母亲眼睛里的失落和不屑,因为她懂得母亲的美丽和骄傲。张爱玲对于生母,大概小说里面的一句话就可概括“她爱他们,他们不干涉她,只静静的躺在她的血液里,在她死的时候再死一次”。这是九莉对于外婆外公的亲情,却明指她于生母的感情,她爱他们,她也爱她。急于将用了蕊秋的钱还给她不是因为想撇清这种对母亲的愧疚感,她怎会不知道,母女债怎么可能还得清?但是她要怎么办,蕊秋不可能接受她的亲热,也不可能让她来赡养余生,既然在情感上难赋深情,经济上她是一定要给蕊秋这笔钱的,尽管蕊秋拒绝了,“虎毒不食儿”加上落泪,九莉顿时明白也不去强求什么。世上可能并非爱你最深的人,但绝不会舍得伤害你一分的人,至亲至疏母女。
一个胡兰成是张爱玲一生的滚滚红尘,一个邵之雍就是九莉的万劫不复。 “他走后一烟灰盘的烟蒂,她都拣了起来,收在一个旧信封里。”连他的烟蒂都这般爱惜,难怪她会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张爱玲从不以尘世的价值去品评胡兰成。他说很少会有人喜欢她,因为很少人懂她的贵族家族下的高贵优雅。自此,张爱玲跌进了这纸“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婚姻中。“她永远看见他的半侧面,背着亮坐在斜对面的沙发椅上,瘦削的面颊,眼窝里略有些憔悴的阴影,弓形的嘴唇,边上有棱。”她总是想起痛苦之浴这四个字,潮水淹没她两三次才退。后来的分离是九莉的选择,也是张爱玲的选择,可是最终九莉有了燕山作为依靠,张爱玲呢?1947年分离时的那场雨已经冲刷尽了她和胡兰成的这一场倾城之恋。很多人说张爱玲的书是女生一生必读,其实读张爱玲才是女生的一生必读。张爱玲终其一生也只不过想获得属于自己的“小团圆”。而你我的梦也不过是她的梦。
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你我内心能求得小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