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12 >>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长征精神——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的生动体现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研究生 钟奕

1934年10月中旬,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等原因,红军各部队陆续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直到两年后的1936年10月,才终于实现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而这场在时间上历时两年、空间上横跨二万五千里的大转移,就是在人类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长征。从军事意义上看,红军长征的胜利为革命力量保留了珍贵火种。而从理论意义上看,红军长征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曾在法文版《资本论》的序言中写到:“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如果说马克思攀登的是一条科学的陡峭山路,那么红军将士所翻越的,则是一条崎岖的革命山路。在长征的漫长历程中,红军将士跨急流、越草原、踏险山、避堵截、破封锁,历尽千辛万险,才最终实现胜利会师。长征精神,就是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将胜利的精神。而这一精神,恰恰是贯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的整个革命生涯中的。可以说,长征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的生动体现。那么作为新一代青年的我们,该如何去传承它呢?

马克思曾在其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下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所谓为学应须毕生力,攀登贵在少年时。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比任何人都应该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没有能负千钧的肩膀,就承担不起先辈们交托的历史重任。早在1900年,处在时代之交的梁启超就在《少年中国说》里高声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当代中国大学生必须坚定地接过先辈们的旗帜,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弘扬长征精神,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脚踏实地,放飞梦想,把才智、青春和热情抛洒在这片拥有几千年历史的神州大地上。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