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头村扶贫工作记

2017-12-18 14:47:05
扶贫

为完成党中央、省委省政府交办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2016年我校派出扶贫驻村工作队到揭西县塔头镇定点帮扶,至今已一年有余。走入村庄的那一刻,面对着高山,面对着溪流,面对着土地,我们感受到熟悉和陌生:熟悉的是农村的生活、农民的脸庞和乡土的气息;而陌生的是塔头村的民风民俗、塔头村的花草虫鱼和塔头村的忧愁欢喜。从此,肩负着精准扶贫的使命,我们开始努力走进这个村子,走进这些家庭……

入户,牵好每个贫困家庭的手

精准识别,是做好扶贫的首要工作,了解每一户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格外重要。安顿下来后,我们开始入户走访。“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潮汕民居“四点金”建筑,外有围墙,内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各有“壁肚”;进门是前厅,中间是空旷的天井,天井而后是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然而,潮汕地区以“多子”为尚,塔头村人口密集,所以旧时建筑延续数代之后,居住起来很是局促,甚至达到“人满为患”的地步,许多房屋年久失修,表现出一种“被遗弃”的黯淡。

走进赛伯家里,首先看到的是破旧的厨房,灶台两边堆放着柴和杂草,一些农具和器皿有序地摆放在四周。一个略显昏暗的房间里(潮汕民居的窗户普遍较小,采光不足),挂着一盏亮度极低的灯,旧式的橱柜上摆放着一台“岁数偏大”的电视机,它被一块干净而破旧的布盖着。

赛伯和大娘很热情地和我们交流,却又很艰难地说着一口不流利的普通话,脸上带着尴尬的表情。赛伯说:“我们很老了,她(赛大娘)身体很差,经常要去看病、吃药。”说起他们的儿子,赛伯摆了摆手:“唉,不要说他了,一年到头不在家。”村干部告诉我们,赛伯的儿子精神有些问题,经常不着家,更没有固定的工作。此时,我们看到墙上挂着一个奖章,是大娘在福利会做义工时受到的表彰,奖章旁边挂着一个塑料袋子,里面装的是大娘三餐饭后的药。赛大娘讲了她在福利会的经历,但讲到她的病情,却默默地流起了眼泪。

了解赛伯家的情况后,我们接着去武兴伯家。走进一道石砌的大门,阳光从屋顶洒向长廊,斑驳的石块上铺满了青苔。武兴伯家门口挂满了塑料瓶子,而许多人家门口挂着的是辣椒、大蒜和玉米。武兴伯大概是不希望我们进去,搬了两张塑料凳子到门口让我们坐,因为房间里面实在黑得很。村干部说,他自己一个人,无儿无女,现在没有力气去打工,也没有人愿意要他。这些塑料瓶子,是他平时一个人到处转悠捡回来的,等着回收废品的人来了,背出去换点钱。

长廊的尽头是林阿姨家,走进一间低矮的房屋,里面摆放着一张破旧的茶几和几张小方凳,看样子已用多年。从房间往外看,屋子外面还有一小块菜田,地里还种着一些小菜苗。林阿姨说她和老头子都不是本地人,他们是经人介绍来到这个地方的。她说:“老头子前几年过身(去世),今下(现在)存崖自家(我自己),如果唔系(不是)邻居经常过来帮忙,崖都唔知(不知道)样般(如何)过生活。”我们倾听着林阿姨和她的邻居的谈话,听她们讲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林阿姨说最近身体很不好,特别难受,难受得几乎想死。我们嘱咐她一定要及时就医,她说去看病了,医保也能报销费用,但是老了,总是要吃药,很难受。离开的路上,我们回看那块田和那安静的小屋,白天有街坊邻居串门,林阿姨可以暂时忘却病痛带来的烦恼;而夜晚,只有鼠、虫、蚁、蛙等在那块田地上嬉戏与觅食,陪伴着孤独的林阿姨。

和兴伯已经60多岁了,他的妻子残疾在身,膝下共有5个小孩,最小的儿子还未达到入学的年龄。小红姐是一位聋哑人,没有能力去工厂打工,而她三个孩子还在念书。松哥从小患有癫痫,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而他的母亲虽早已年迈,但为了照顾他,还在日夜辛苦劳作。卧病在床的周伯,膝下无儿,幸得女儿放下一切工作日夜照料……

我们走街串巷共访问了200多家农户,从露水清澈的早晨到落日熔金的黄昏,逐户登记和采集原始资料。我们切身感受到:幸福总是如此地相似,而不幸却是千差万别。

随后,我们组织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讨论帮扶名单,经确认后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让需要帮扶的每一户家庭都能享受到惠民的政策。为落实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政策,学校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还制定了科学的帮扶方案,为每个贫困家庭都匹配了一个以上的帮扶责任人,力求“牵好每一个贫困家庭的手”。

关爱,让孩子心中升起希望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村庄,正处在老一辈固守、年轻一辈迁徙,而新生的一辈被遗忘和放养的状态。中国有太多的年轻人,为了自己的追求,离开家乡去了远方,留下了老人和小孩,留下了逐渐破败的村庄。当我们为那些留守儿童的无助而叹息,却又无力指责成年人的时候,乡土生命亟需脱胎换骨。我们要让贫困止住脚步,让落后得到改变,尤其是让正在成长的儿童与少年紧跟时代的步伐,看见未来和远方。

对此,我校高度重视对塔头村实施的智力扶贫工作,希望利用新媒体工具,对贫困学生进行包括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结对帮扶,使其更好地完成学业,增强其家庭脱贫的内生动力。同时结合我校的现代教学管理与教育技术运用、课堂理念革新、教科研活动和文化建设等资源,形成对塔头村教育的长效帮扶机制。

2016年4月至今,我们多方协调,与学校相关部门对接,携手社会力量,针对塔头中、小学教育上的短板与需求,开展了五次智力扶贫活动。其中包括利用暑期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师生到塔头村进行支教、专题调研、教学科研交流、助学政策宣传等系列活动;捐赠了计算机、图书等大批物资;发动社会资源为小学建设阅览室以及为他们送校服……我们把更多的爱投入到青少年的培育上。在广东教育出版社塔头小学阅读推广基地落成的仪式上,出席仪式的嘉宾说:“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希望社会力量能把更丰富的活动、更优质的资源带到塔头村来,用爱与关怀促进农村孩子的成长,用真心与付出培育社会的栋梁之才。”

对孩子的关爱,不是立竿见影的,却是最有深远意义的。志愿者的支教活动,尽管短暂,但留存于孩子们心中对学习的渴望、对友情的珍惜和对未来的向往却是永恒的。支教志愿者离别时,孩子们眼里泛起了泪光。课程结束的下午,教室里许多学生都哭了,眼神流露的是诸多不舍。“哥哥姐姐,这几天我们很开心,你们不要忘记我们,有机会一定要回来,你们是我见过最漂亮帅气的老师了……长大后我也要去哥哥、姐姐的学校读书。”稚嫩的声音回荡在课室里面,帮扶和支援在孩子们心中燃起了希望。

发展,迈向更好的明天

费孝通先生说:“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城市化的推进,让城市一直是中心,而农村一直被动地处于边缘。在变迁中,农村所受的挑战在于是否能适应并作出改变。对于没有能力改变的家庭,我们需要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让他们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福利。对于有能力改变的家庭,我们需要让他们找到内生的动力,实施精准扶贫。帮扶工作实施方案下发后,我校结对帮扶的基层党委和结对帮扶责任人认真落实帮扶任务,积极到塔头村调研精准扶贫工作,主动深入到贫困户家中了解其家庭的环境、人口及其健康状况、劳动力结构、经济收入、子女入学等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脱贫计划,为贫困户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将结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大家通过入户及材料收集,整理出五保户、低保无劳动能力户、孤儿等群体,帮助他们落实兜底政策,如五保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低保金、孤儿津贴等;还关爱他们的日常生活——根据贫困家庭的需要,确保他们的住房安全、饮水用电安全,送上米、油等生活必需品。其次,把建档立卡中的在校生梳理出来,包括他们所在的学校名称、年级班级、所学专业等信息,让他们享受到国家教育补助;并协调组织学校志愿者到塔头村进行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宣传——这对于因学致贫的家庭而言,尤为重要。而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家庭,需要替他们出谋划策,寻找发展的渠道。为从事农业的家庭提供农业技能培训,让种植更科学高效;为年轻的劳动力提供电商培训、技术培训以及就业岗位。

塔头村总人口6328人,全村共有农田948亩,人员密集、土地资源缺乏,产品形不成规模,市场化程度低。学校领导和专家多次到塔头村进行调研,分析塔头村的资源情况,帮助塔头村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专家们多次调研论证,认为塔头村背靠揭西县大北山以及京明旅游开发区,有充足的水资源和潮汕特色文化优势。塔头村的发展要紧密围绕揭西县生态旅游的整体规划,利用五经富河塔头水域,开发花卉、特色农作物种植,让游客走进来,从而打造观光、休闲娱乐和特色小镇的生态旅游。在思路明确后,我校旅游管理与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伟强带着规划设计团队多次到村里考察,于2016年12月制定出了塔头村2016-2025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受资金困难的制约,塔头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均十分落后,地下水受污染情况较为严重,村里的文化活动场所和室外活动场所严重缺乏。在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校捐资并申请政府补助、发动外出乡贤捐资,积极推动塔头村的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修建了塔头村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及广场,为村民提供一个茶余饭后休闲活动的场所;帮助竹林美村(塔头村下辖塔头、竹林美、袁厝寮、大园等4个自然村,此为下辖村之一)修建自来水及路灯工程,解决了1300余位村民的饮水安全及村民夜间出行难的问题;帮助大园村进行进村道路硬底化、修缮池塘、修建文化广场、安装路灯和文化休闲设施。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塔头村的池塘美了,不再是恶臭难闻的垃圾池;道路宽了,村民的步履更加踏实;路灯升起,照亮了百姓的心。在文化活动中心,老人们找到了另外一片天地:一个广场、一座楼房、一方桌、一壶茶,悠然而自在。今年夏天,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我校还携手广东省排广场舞推广中心在塔头村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健康中国,一起舞吧”广场舞公益培训活动,给塔头的百姓送去舞蹈和健康。

在往返农村与城市的路上,沿途的景物见证了我们的足迹。驻村工作队,看似是一个地方的过客,但是当我们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不能什么也没留下,什么也没带走,我们要让这个地方摘掉贫困的帽子,让它变得更加美好,让乡亲们更加幸福。每个驻村干部需配合地方政府,对接好本单位,尽己之所能服务贫困乡村。对于这份努力、付出与经历,我们颇觉荣幸,个中艰辛也倍感有意义。尽管平时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与此相隔数百里,但是可以把远乡看作故乡,把村民看作亲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摄影:
作者/通讯员:陈冯涛 | 来源:驻村工作队队员、信息学院 | 编辑:伍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