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生:网海无涯啥作舟现行高教模式如何适应“数字化一代”已成重大课题

2011-04-06 14:44:28

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讲究“速度慢、分量重、思想深刻”,而互联网文化倡导的理念恰好与之相反,讲究“速度快、分量轻、表达简明”。这两个极端给教育者提出了一个难题:在数字化时代,大学教育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近日,广东商学院的“人文论坛”上,一群90后的大学生和在场的老师就“网络时代的大学教育”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质问1 数字化教育有用吗?

只浏览没阅读

“老师在网上建了一个学习论坛,鼓励我们多思考问题,以学生发帖提问和解答的行为来衡量学生的平时成绩,但这样真的有用吗?”人文与传播学院的一名学生问道。“其实很多同学只是为了拿到平时分,答案都是从百度上复制粘贴过来的,根本没有自己思考的过程。”接着,有不少同学也反映,这种数字化教育虽然让学生多了一种选择,但他们的收获也并不如大家所期望中的那样多。相反,“浑水摸鱼”者大有人在。

在场的另一名同学提出,学生其实并不太主动地利用身边的网络资源。她说:“从我身边的情况看来,很多学生在面对互联网资源的时候,更多地是在‘浏览’而不是‘阅读’,他们每天都在论坛里发帖、跟帖,并没有真正去关注学术性的知识。在平时,只要不是为了写论文,根本没多少学生会去图书馆的数据库里查找资料。”

广商思政部张荣国教授回应,在数字化传播环境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种变化未必是积极的。“现在的学生,能正确利用网络资源的只是少数。”他说,面对网络学生有太多的选择,这并不一定是件好事。许多学生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依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感到很迷茫。

而论坛的主持人、广商人文学院江冰教授则提醒:“现在许多学生为了拿学分,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业、考试都靠应付。但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数字化教育,都有这个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科生的学习在网络时代有走向娱乐化的倾向,很多人愈发忽略了———只有通过艰苦的训练才能获得相应的技能。”

质问2网络教学替代课堂?

老师仍是引导者

“网络教育能代替课堂教学吗?”这是场上同学提出的另一个尖锐疑问。“如果将来都是网络教育,老师只需要面对电脑讲课,我们从网上获取,是不是大学会变成另一种样子?”不过,在场的许多老师都纷纷表示,教育依然要以课堂为主,网络教育无法取代课堂和老师的位置。

“在我看来,数字化的教学产生了整体开放、民主的环境,课堂与网络社区之间进行互动,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在网络社区里,学生也有控制话语权的权利,这在以前的传统教育下是很难实现的。”广商图书馆馆长尹恩山说。“但是,自始至终,老师才是课堂教育的核心,课堂教育和网络教育应该优势互补,不能把二者放在对立的关系里看待。”另有老师表示,即使是在数字化的传播环境下,大学教育依然要以教师为主体。“老师是教育的引导者,数字化平台只能作为现实世界的一种补充。何况在虚拟世界规范尚未完全建立的今天,网络技术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数字化教育虽然打破了传统模式下教师对知识的垄断,但不可否认教师的意义并不仅限于传播知识。”

江冰认为:“全世界的教育经验都证明了一点———远距离网络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但它必然不能完全替代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许多信息是要靠身体语言及目光来传达的。课堂教学是不能被网络教学完全替代的。”

专家建议:学生应适当“下线”

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许哲认为,在数字化的背景下,学生既要适当“上线”,也要适当“下线”。现在的大学生虽然阅读量大了,但阅读的书目却越来越少了。“通过手机、QQ、微博、博客等,学生能获取大量的信息。但实际上,学生真正阅读的书目却越来越少。”许哲说道。

“有些学生一整天泡在微博上,过一段时间就刷新一下,看看某某名人家里养的猫怎么样了,再看看某某明星是不是被人扇了一巴掌———不停地围观别人,逐渐形成了一种成瘾性依赖。”

除此以外,许哲还认为网络和电脑使现在许多学生已经习惯做事三心二意。“很多知识只要通过点击鼠标,百度、Google一下就能得出答案,这也让越来越多人丧失了对平常事物的耐性。”他说,人们过分依赖电脑、GPS这些电子设备,不仅记忆力衰退了,认路的能力也变差了。在这个网络时代里知识已经不是稀缺的资源,真正阅读世界、运用知识、钻研问题更加可贵。

江冰指出,依赖、喜爱数字化世界的学生所接受的现在大学教育,还都是以纸介印刷媒体为基础思考和制定的。要让他们与传统教育理念取得进步中的共融,现代高等教育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羊城晚报》2011年4月4日报道)

作者/通讯员:羊城晚报 | 来源:暂无 |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