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邹新月 万赫:以“三下乡”为抓手构建城乡协调的新发展格局市场体系

2021-11-01 16:46:41

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重要因素。“三农”中蕴含着巨量的市场空间和投资需求,高标准构建城乡协调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市场体系,已成为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压舱石”。

基于此,我们认为,应实行新时代“三下乡”,即“知识下乡”开拓乡村农民视野,振兴乡村人才,保障乡村振兴行稳致远;“技术下乡”提高乡村农民技术水平,主动谋划产业兴旺,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资金下乡”拓展资金渠道,培育乡村振兴自身的造血功能。以“三下乡”作为基石,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水平提升,创新构建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真正把广大农村打造成为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重要部分。

构建城乡互通的人力资源市场和文化市场促进知识下乡,引导人才真正流向农村、扎根农村

乡村人才群体的流动趋势一直是单向流向城市,改变这一现状应做实做深“知识下乡”。一方面,从教育入手,完善高等教育涉农院系布局,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职业技能教育,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培训机构作用,满足多层次涉农人才培养需要;另一方面,应从导向入手,建立健全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的制度和配套的激励机制,以及乡村振兴顾问团、服务队等制度。同时,应改变人才“走读”和“背井离乡”的现状,关键在于以市场化方式构建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能促进城乡互通的人力资源市场。同时,高水平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农村特色、与乡村日渐增长的人才和需求相适应的城乡互通的文化市场。

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多层次乡村人力资源市场,在现有以农民工为主要对象的乡进城单向流动的人力资源服务的基础上,根据乡村振兴的整体设计以及农村服务业、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流通等新业态的发展,开发新的人力资源服务项目,重点引导城市日趋饱和的数字化人才流向乡村,开发农村超过5亿常住人口和巨量农产品、面向国内外的广阔市场。培育一批面向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补贴等方式培育“城市到乡村”的人力资源市场,集中孵化一批熟悉农村农业、聚焦服务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以猎头招聘、灵活用工、跟踪培训等新方式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人才供应链。另外,解决乡村知识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突出问题,满足回乡人员和引进人才对知识文化产品的需求。

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技术下乡,推动数字科技向农村集聚

“技术下乡”的工作我们一直在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随着农业农村产业不断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技术下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与更高要求。我们认为,当前应以适度超前进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充分运用新一代数字科技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互联网,引导农业数字经济从流通导向的“上半场”转入生产导向的“下半场”,并以越来越高的基建水平增强乡村对人才落户扎根的吸引力。

一是提高乡村数字基建水平。应对全国乡村数字基建现状和基础进行一轮深入摸底调研,按基础好、基础薄弱但具备建设条件、两项皆不具备等进行分类管理。按照城市数字基建的标准,以“一村一策”方式制定基建方案并实施,为下一步构建大规模乡村产业互联网筑牢基础。积极探索乡村基建新模式,创新建设和综合利用IDC(数据中心),提高农业农村数据的存储和流转能力;创新研发天基互联网,不断扩大互联网在山区、森林等复杂地形的覆盖面和通信量;创新乡村基建投资模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进退高度便利的正循环局面,以构建多方合作新模式确保“适度”与“超前”双落地。

二是构建乡村产业互联网。以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和大数据技术为中心构筑的乡村产业互联网平台,能够实现城乡区域产业紧密“联网”与深度融合,使人力资源、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乡村中精确配置、在城乡间畅顺流转,特别是把生产要素配置于供给侧(种养殖、加工)、需求侧(城乡企业、居民)、服务端(金融、物流)的产业链精准嵌入,实现在虚拟空间构建全国一体化的城乡统一市场。同时,针对乡村能源时空分布不均、缺乏统一调配等问题,积极探索构建乡村能源联网,推动乡村与城市同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农业金融创新和乡村要素市场改革促进资本下乡,培育乡村振兴自身造血功能

乡村振兴不仅要靠政府的“输血”,更应逐步形成自身强有力的“造血”功能,真正实现金融和资本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赋能”。

首先,要创新乡村金融产品。充分利用我国不断完善的注册制和多层次资本市场、金融品类不断完善的优势,突出农业农村特色设计金融产品,改进当前乡村中间接融资比例过高、金融服务综合性不强等问题。引导各地组建金融支农联盟,推出有地方农业特色的专项信贷服务,实施差异化优惠方案。鼓励、引导具有核心技术的全国性农业科技企业积极对接科创板和创业板,鼓励省、市范围内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对接新三板,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推动农发基金改革创新,把农发基金改为政府引导的种子基金,政府出资作为风险补偿部分。充分用足各类品种,重视保险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积极探索运用“保险+期货”新模式锁定农业企业、农户利润。 

其次,要建设新型乡村要素市场。乡村振兴最重要、也是最稀缺的要素就是土地和数据。探索建立“土地银行”等新的土地流转市场模式,引导农民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入“土地银行”,收取存入“利息”;“土地银行”将土地进行产品标准化改造后贷给有技术、有能力的种养殖农户,收取贷出“利息”;得到土地的农户按照“土地银行”的规划、标准进行经营,实现土地规模化、集体化、集约化。“土地银行”由国有资本控股,可尝试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参股,提供技术指导、资本支持和保价收购,真正实现土地增产、农民增收。探索建立乡村数据统一市场,构建以安全为内核的自主交易、自动撮合的乡村数据交易平台。

作者分别系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广东财经大学粤商学院博士

(2021年11月1日南方日报报道,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1-11/01/content_7970165.htm)

摄影:
作者/通讯员:邹新月 万赫 | 来源:南方日报 | 编辑:蒋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