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道德经》的故事

2022-01-17 09:22:39

大学生活多姿多彩,大部分人都很忙碌,但我始终奉行着道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思想,坚持做一个“佛系青年”。

白雾慵懒地拖起青天,温柔的阳光穿过丝绒,轻抚指尖;清晨的露珠挂在新生的绿芽,等待着早起的我,奔波于教室间。在这个如童话般美丽又梦幻的早晨,有独自站在湖边拍摄的老师,有拿着笔记本朗读的学生……而我,则昏昏沉沉地上完了早读就回到宿舍,去享受难能可贵的一整个上午的睡眠。

大学没有高中老师说的那么清闲,但清闲的大学生活一直在我的意志里不曾退却。我总认为课程任务繁重,做好老师的作业已经很不容易了。于是我很少交友,很少参与志愿活动,也很少参加专业相关的比赛。我推掉了许多零碎的事情,换来比别人更多更好的休息时间。

但有的事情是难以推脱的,比如亲戚的盛情邀请。

一天中午,舅舅在家人群里发来了喜讯——我的小表弟下周就要满月了。亲戚们纷纷为舅舅一家送去祝福,也帮忙操办起了酒宴。

酒宴上,小表弟很精神,给我们充分展示了他的“吃货”本领,时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请的人很多,除了亲戚之外还有舅舅的朋友和同事,一桌大概十个人,坐了好几桌。

大人们在一桌喝酒,我和表妹表弟们一桌喝雪碧。

一个跟我要好的表妹找我聊天,讲起了她的高中怎样严格压抑,她的学习怎样力不从心。我耐心地听着,除心疼之外,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因为她吐槽的高中是我曾经梦寐以求的学校,她的成绩也是我不可企及的高度。而她还在努力着,追求着,虚心地请教我,希望我能给她建议。三年积累的学习经验让我的外表依然保持沉着稳定,但我的内心一直在祈求她,千万不要拿题目来问我。可能她也认识到我们之间的差距吧,直到酒宴结束,她也没有拿试卷找我。

回到家中,我的心躁动不安。表妹不仅成绩优异,能言善辩,还在小小年纪就考过了钢琴六级,练习爵士舞。我回想起那强装冷静的慌张感,想起了那些曾经困扰我多日,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彻底解决的题目。也许是因为我把他们忘了,考试分数也就没有眷顾我。除了成绩外,比较出众的歌喉也被内向的心所掩盖。和表妹相比,我的成就仿佛不值一提。

恍惚间,我想起了老子的话:“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表妹之所以“不病”,是因为她一直“以其病病”,严于律己。紧接着,我又想起了前半句:“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然后恍然大悟——表妹“知不知”,而“不知知”的人,不正是我自己吗?

我一头埋进了枕头里,想要掩盖浑身的羞愧。现在,我也是“知不知”的人了。我看清了自己,却因为惭愧而不敢直视自己。眼睫毛掉眼睛里了,我也不愿照一下镜子,好像在怕镜子那边的我向我投来鄙夷的目光。我不禁问自己,明明很多知识和道理我都学过了,可我真的有把学问变成我自己的东西吗?多年来我真的有好好努力过吗?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优越的大学环境里,我没能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清自己,不明白自己的缺陷,逃避了很多锻炼自我的机会。大学本应为满足人们更高的追求而建立,而我却在最基础的练习中自我满足。努力的人有那么多,如果我还是碌碌无为,过不了多久就能被晚辈追上,更别说同辈了。

于是我明白了,道家所谓的“不争不抢”“以柔胜刚”并不意味着自身的羸弱,而是“强而不争”“强而守柔”。学习终究是自己的事,不与他人比较,不是自甘堕落,不去提升自己的理由。我必须对自己有所要求,不能再让大学生活荒废下去。

没有过多等待,我跨出了寻求改变的脚步。

老子曾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要作出改变,就要从细小的事开始。

我开始注意自己的着装和言行,尝试着穿一些好看修身的不太方便活动的衣服,来提醒自己保持精神,也让自己更有自信。同时,我也加入到了晚自习的行列,加入到忙碌的校园生活中。在自习室里,我有幸认识了几位朋友。他们都是自习室的“老顾客”了,都有着令人称赞的求知欲、自制力和明确的目标。在每天自习结束后短暂的交谈中,我才发现自己竟忘记了某条路该怎么走,才知道有那么多证需要考。尽管我们的专业和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但我们在自习室互相监督,互相鼓励,保持着友好竞争的关系。

我开始熬夜,翻出了记录课堂疑问的笔记本,上面墨迹已经暗淡了许久的问号终于被一个个划去;我看了很多遍各门课程的课本和笔记,也看了许多曾经被我忽视的专业必备的书籍;我再一次在课堂上,举起了渴望被看见的手……

我开始静下心来,温习《道德经》。当我感觉被世界抛弃而无心学习的时候,便会想起“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发现生活没有那么糟糕,心情也就变好了;当我为付出了努力却迟迟不见成效而焦急时,便会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来安抚和鼓励自己。

学期末了,看着满满的计划表和笔记,点滴努力在脑海里翻腾,成就感溢满心头。就像辛勤劳作了半年的农夫看到满园初生的果实,丰收的美好景象展现在眼前,满心欢喜地期盼着未来。也许这就是学习的过程中最幸福的时刻吧。

(本文乃《中国文化典籍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成果之一,指导老师:人文与传播学院万静)

 

作者/通讯员:2020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班吴小婧 | 来源:人文与传播学院 | 编辑:蒋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