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鉴赏

2022-10-04 08:39:01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无题》记叙的是“一段美丽的邂逅”和“一次无奈的转身”。在一个通宵达旦、热闹非凡的宴席上,李商隐遇见了一位让他心动的女子,在周遭嘈杂的环境里,李商隐和她眉目传情、互通心意,彼此享有一份温情和爱意。可是这段美丽的邂逅,未能如意,如流星般逝去,当歌舞升平的繁华落幕,觥筹交错的筵席散去,便又分道扬镳。李商隐一生漂泊,终不得志,可是这位女子的出现却为李商隐的一生增添了一抹亮色,而转身离去之后又给李商隐带去更为沉重的打击。

诗歌的首联就交代了这段“美好邂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在第一句两次写到“昨夜”,这种笔法在律诗当中是不常见的,但李商隐却时常运用。这种重复的笔法,一方面带来音韵的美感,另一方面两次提到“昨夜”,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回忆的漩涡——那是一个美好的夜晚,夜幕低沉,凉风习习,我和你在一场盛大的筵席上不期而遇。在李商隐的回忆当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情感的起伏,同时这份回忆也为诗歌增添了几分朦胧,使读者感受到这是珍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美好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在首联当中,诗人提到“昨夜,画楼西畔,桂堂东”,乍读起来是确切的时空描写,实则不然。李商隐常常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模糊化处理,即没有明确的所指。故事不一定在昨夜发生的,筵席的地点也未必在画楼以西,桂堂以东。昨夜已经在诗人心中成为过去的代名词,关于过去的记忆已经渐渐模糊。事情的原貌如何,如今已未可知,因为那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和你邂逅的那一晚,晚风沉醉,繁星点点”。那本是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夜晚,那场筵席也不过是平常的公务应酬,但是因为“你”的存在,才赋予了它更深的意义,从而在我的内心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那晚的邂逅本深埋在我的内心深处,如今“我”穿过记忆的迷雾,试图回忆那晚的温情,捕捉那颗依旧为“你”跳动的心。我想正是李商隐对具体时空所指的模糊化处理,才让读者更加关注诗句背后传递出来的真情,放弃对于“作者未死”观念的执著,用心去感受背后细腻的真挚情感。

颔联如是写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诗人借助意象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在落寞的同时又心怀希冀。前一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以彩凤的羽翼之“有”,反衬自身羽翼之“无”,表达自己不能像那明艳动人的凤凰一般振翅高飞,不能同自己的心上人比翼双飞的落寞。诗人并没有停笔于此,也没有顺着这份哀思向前,反倒是笔锋一转,写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诗人感到欣慰的表现。虽然我不能和她比翼双飞,可我却和她心意相通,这消解了诗人内心的遗憾和不甘。传说犀牛是灵异之兽,犀牛角中心有一条白纹如线,上下相通。人们从牛角的表面却看不到这条白纹线故而以此比喻热恋的男女双方暗地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从写作笔法的角度来看,“身无”是现实的无奈,“心有”是灵魂的契合;“比翼双飞”是无法企及的愿望,“心有灵犀”却已经是彼此互通心意的证明,一切尽在无言之中,眉目传情间流露的是彼此之间饱涨的情感——即便无法克服现实的物理距离,可我俩早已心意相通。

诗人在颈联写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这是对宴席场面的描写,觥筹交错,畅饮春酒,热闹非凡。“送钩”即“藏钩”,将钩子藏于人手中,大家猜测钩子在谁手中,不中者罚酒,由于在猜时分成两方,所以叫隔座送钩;“分曹”,即分组,“射覆”,即覆器下放物,令人猜之,以猜中与否作为判定胜负的标准。我们不妨将颔联和颈联联系起来一同解读,在嘈杂的环境当中,“我”和你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因为我们本就“心有灵犀一点通”;在互相的猜测当中,我和你是独特的,无需暗渡陈仓,可能只是一个眼神,我们就明白彼此的心意。诗人和那位钟情的女子一起与周遭的环境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是那份爱意和温情将他们和外界隔绝,无形间营造了一种“永恒”的氛围。

可是这份温情终究只是一份回忆,在梦醒时分终将如滔滔江水般逝去。这份美好,诗人也只能将它深埋在记忆深处,在寂寞的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反复咀嚼,回味当时的温存。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美好总是短暂的,时光总是在指缝间悄然消逝。夜幕褪去,天空中的明月和繁星隐去他们的身影,天亮之时也正是离别之时;诗人在尾联写道“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人笔锋一转,将读者重新带回现实,从颔联和颈联的温情当中拖拽出来。片刻的柔情蜜意之后,应差的鼓声响起,诗人被迫从充满悸动和喜悦的情绪状态中剥离,重新跌入一如既往的惆怅和迷离之中。

在全诗的最后一句,诗人运用了“转蓬”这个意象,实际上指的是蓬草,蓬草是没有根的。一方面诗人感慨于自己无法把握住那段情感,自己只能沉醉于无限的怀恋中,依靠“反复咀嚼”回忆来纪念和感受当年的温情和爱意;另一方面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漂泊无成的无奈与苦闷。李商隐一生未做高官,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依旧在他人手下担任幕僚一职,可以说最后一句道出了李商隐一生的遗憾。可以想见李商隐作诗时的心态,过往的美好,历历在目,在记忆的影像中,跑马灯似地倒带,那位女子的音容笑貌恍如昨日,可是记忆中的美好,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残酷,在一番回味之后,心中回荡的是满满的心酸和落差。

(此文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成果,指导老师: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万静)

作者/通讯员:甘为孺 | 来源: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与传播学院(合署) | 编辑:蒋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