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广财学子探索潼湖农文旅发展,得出了这些结论

2023-08-04 00:18:54

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助力乡村发展,今年7月,广东财经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一路“潼”行团队来到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潼湖镇,开展为期14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

团队深入旅游景点、农村、机关、社区,以挖掘潼湖文化底蕴为抓手,以设计精品旅游路线为中心,创建潼湖特色文旅品牌、制定有效实用的营销策略,解锁潼湖乡村振兴的“振兴密码”。

一路“潼”行团队先后走访6个古村落、7个旅游景点、4个百年古书室。目前,团队已设计具有潼湖特色的IP形象、撰写14篇调研记录、发表14篇推文到团队官方公众号、投稿14个视频于各大媒体,为后期设计精品旅游路线、绘制卡通手绘路线图、撰写项目方案、调研报告做足基础。

此次调研,一路“潼”行团队与6个古村落的村委就本村民风民俗、特色文化、特色小吃如何与旅游相结合展开深入研讨,黄屋村村支书表示,该村敦伦书室是儿童教育启蒙地,而在革命战争年代,是东江纵队的秘密联络点。对此团队成员提出,潼湖镇的四个百年书室是潼湖镇的红色文化重要承载地,可将原本为儿童教育启蒙地的书室转变为现代红色教育基地,并赋予书室更多新功能。

“单纯游览书室吸引力较弱,如书室能与红色教育、亲子教育相结合,则能吸引大波学生、家长前来学习参观;又或者将书室二楼的小观景台改造为集书室、水吧一体的综合体,既可以喝茶聊天,又可以观景看书,有望受到大众欢迎。”团队提出,基于红色文化传承搭建红色文旅村落是潼湖镇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主基调。

随后,一路“潼”行团队成员整合相关纸质、电子、音像等材料,总结出阻碍潼湖镇文旅发展的六大核心问题: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产业相关配套产业薄弱、景点管理机制混乱、特色品牌效应不强、经济产业单一、古村落整体的保护开发仍然缺乏主动性。

一路“潼”行团队成员与多个村委得出一致结论:想要发展具有潼湖特色的文旅产业,要以红色文化、传统民风民俗为内涵,坚持游览与传承并举、开发与管理并重、利用与保护并轨的持续发展策略,把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丰饶的生态资源、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利用好,完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推动文旅向第一、二、三产业衍生,因地制宜打造“文化+旅游+农业”的农文旅产业模式,吸引更多游客游在潼湖、吃在潼湖、宿在潼湖,加速开启潼湖“微度假”时代,激活“周末游潼湖”消费市场,促使旅游产业“强起来”,拉动潼湖的旅游经济“火起来”。

一路“潼”行团队在调研结束后,将立足调研记录,整合潼湖镇文化资源,绘制卡通手绘路线图,撰写调研报告,依托潼湖特色美食碌鹅设计IP形象并延伸出系列文创产品,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赋能潼湖镇乡村文旅。

 

(南方+于2023年8月2日报道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8/02/c7955594.html?from=weChatMessage&colID=1206&appversion=10200&firstColID=1206&enterColumnId=14 )

作者/通讯员:南方+记者 郜小平 通讯员 黄奕 刘宜静 刘佳敏 | 来源:一路“潼”行社会实践团队 | 编辑:刘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