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无小事,观念应正确

2019-01-03 14:56:43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已经落下帷幕,各大电商平台的交易总额年年创新高。据中国青年网一项关于大学生“双十一”消费的调查,多数大学生认为“双十一”折扣多、价格便宜,超7成大学生参与“双十一”网购,近6成大学生的网购费用来自父母。这场势不可挡的全民购物狂欢,背后反映出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正在日益增长,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消费主力军,这也正是一个观察大学生消费能力与观念的良好节点。而该调查中仍有过半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依赖于父母,并非经济完全独立的个体。因此,大学生持何种消费观亟待重视。

为了综合了解我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校记者团成员采取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调查了校内一定数量的学生。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50份。调查中男生共填写35人次,占比23.3%,女生共填写115人次,占比76.7%。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和研究生分别填写16、26、90、15和3人次,分别占比10.7%、17.3%、60%、10%和2%。

我校学生基本消费习惯与态度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校过半数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父母按月寄送”,约30%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是“父母一次性大量拨给,花完再要”,仅有不足20%的学生表示生活费来自勤工俭学、兼职或其它。这说明大学生在经济来源上对父母有相当程度的依赖性。大学生本是富有青春活力的群体,他们追求时尚,彰显个性,自由支配自身消费的欲望强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平衡自身的消费需求和实际可支配的经济收入,就成为众多大学生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调查数据中“消费习惯”一项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近半数的学生选择做月度消费计划,按计划花钱,这是一种良好的消费习惯。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有助于学生们控制消费欲望,做到量入为出,合理提升自身生活质量。从生活费的主要来源看,比起“父母一次性大量拨给,花完再要”,“父母按月寄送”这种向子女输送生活费的方式,既可以有效防范子女无节制消费的现象,也更利于学生自觉形成“按计划花钱”的理性思维。此外有36%的学生选择了“能省则省”一项。同学们如果觉得做消费计划太麻烦,那么“能省则省”,谨慎消费也未尝不可;但是不建议同学们过分压抑自身的消费欲望,而忽略了生活的丰富多彩。

关于大学生们的主要消费情况,数据显示,大部分同学的生活消费集中于自身的日常饮食开销。在“日常消费项目”一项(多选)上,选择了“伙食”一项的学生占比在96%以上;次于伙食消费的是衣物消费和日用品消费,选择该两项的学生占比均在50%以上。“购物考虑因素”(多选)一项数据显示,大学生购物时最主要考虑商品的“实用”与“价格”,选择该两项的学生占比均在90%附近。此外不少学生也综合考虑商品的品牌与商品的时尚性。这说明大学生们在购物时能够注重性价比,对时尚的事物有所追求,但不盲目无度。除以上几项外,娱乐、学习、恋爱支出在一些学生的消费中也占有一定比重,体现出当代大学生消费偏好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网络时代下暴露的消费问题

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重新定义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购俨然成为最时髦、最便捷的购物方式。网购的发展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近十年随着各大网络电商平台的崛起和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网购已经完全覆盖了国人的生活,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比起传统的线下销售,电商平台能更有效地集成商品信息,为消费者提供货比三家的机会,实现商品在卖家与买家之间的直达,为双方提供便利。加上物流运输的不断改善,“当日达”“次日达”的普遍实现,让网购更是如虎添翼。

调查问卷中“网购频率”一项显示,约45%的学生每月网购2到3次,此外有30%的学生有着更高的网购频率。在调查中,过半数学生表示会在“双十一”等网购促销节日里增加购物支出,另有1/4的学生表示“看情况”,仅有少部分学生表示“不会”。网购成为当代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这背后却也隐藏着一些问题。

一是大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存在冲动消费等问题。网购时消费者往往只能单方面凭借商家介绍进行判断,容易陷入迷惑,加上不少商家倾向于为商品配上各种颇有吸引力的介绍,吸引消费者购买。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同学曾经有过冲动购物的经历,不乏“剁手不自主,后半月吃土”的学生。在诸如“双十一”等狂欢购物节期间,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冲动消费的后果往往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会懊悔当初自己冲动做的选择,甚至要为自己的冲动承担节衣缩食的后果,影响到自身的日常生活。此外,不少学生也重视一些特定商品的符号意义。一些可接受定制的商品,以及一些网红、明星代言的产品,因为符合学生的求异、追星等需求,而获得比较大的销量。

二是网购打乱大学生生活节奏。网购迅猛发展,不断制造各种品类消费节甚至全民狂欢节促进消费。不少大学生被这些人为制造出来的消费节日捆绑着,消耗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关注消费折扣、商品“秒杀”提示等信息,而忽略了学业求索。这既会助长学生的不合理消费,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是学生存在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现象。移动支付的兴起大大助力了网购的发展,它的便捷性、安全性获得了许多学生的青睐,但货币数字化的消极影响在于使许多学生不再看紧自己的钱包,而花呗、白条等借贷产品的出现,更是解除了资金限制的防线,助长了校园里的盲目消费。

大学生消费观问题形成原因探析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消费观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的原因,还有家庭、学生自身的原因。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会诱导学生产生不正确的消费观。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存发展不能离开社会。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群体,其消费行为也有社会性,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大学生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因拥有优渥的家庭条件,学生花费容易大手大脚。此外,媒体、大V影响群众,从众心理也会引发大学生的不合理消费;校园贷业务在高校校园的发展的失控,也弄得校园环境乌烟瘴气,负面影响不断。

学校方面对于消费观的教育存在不足。高校对于学生的正确消费观教育仅通过有限的公共课程传播,对学生产生的真正影响其实并不大。一些社团会开展关于培养正确消费观主题的活动或宣传,但参与社团或活动的自愿性质,也会削弱宣传的力度。此外,大学生活相对自由,除学校施加的影响外,也不能忽视大学生中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如果周围同学勤俭节约,个人受其影响,也容易培养起良好的消费观;反之,若周围同学攀比成风,个体培养正确消费观的情况则不容乐观。

大学生的消费观也受到家人的影响。家庭的基本消费往往会成为学生判断自身消费限度的一个重要标杆。但是“90后”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对孩子隐匿家庭的基本支出,也就忽视了小时候对孩子应有的理财教育。成年后的大学生远离家庭,有些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往往将生活费不加节制地给予孩子,一味满足孩子的需求,纵容孩子的奢侈消费,加剧了学生铺张浪费。

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产生不合理消费主要是由于心理上不成熟。当代大学生主要是“90后”、“95后”,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势下成长起来的,往往被认为是“享受成果的一代”。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他们顾不上对自身的消费行为进行仔细反思,经常陷于冲动消费;即使感到消费行为不合理,一些学生也缺乏艰苦奋斗的经历,没有坚定的意志,纵容消费欲望战胜理性节约。

大学生消费观产生问题的多方面原因启示我们,大学生培养正确消费观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应自觉营造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消费观的环境,高校可以考虑添加与消费观教育相关的选修课,在课程规定的社会实践中渗透消费观教育,同时拓宽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社团也可以举办形式更丰富的消费观教育活动,加大吸引学生参与的力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消费文化。家长应当避免对孩子的生活不闻不问,积极了解孩子的实际生活需求,这既能够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感情,而且通过了解孩子的消费,能及时指出他们潜在的消费问题。大学生则应当发挥主体作用,切实提高自身理性与自律能力,合理了解理财知识,合理规划自己的财富,同时多接受社会实践的磨练,这些都有利于正确消费观的形成和坚持。

作者/通讯员:曾湘棱 陈梓轩 | 来源:宣传部 | 编辑:伍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