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典籍为鉴,豁然奋进

——读《管子》有感

2022-03-31 15:07:33

当我第一次看到“中国文化典籍导读”这门课的名字时,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过品读的典籍会有《管子》。当我上第一堂课时,我亦没有料想到它给我带来的影响会如此之大。

以典籍为鉴,反思自身学习之局限。在讲管子的内政思想的那一堂课上,老师讲到“盐铁专卖,寓税于价”,我突然想起,这不就是高中历史书上学过的盐铁官营吗?简直是“梦幻联动”了呀!可当我认真听完老师对《海王》片段的讲解以及普及当时提出的背景后,我整个人愣住,因为我听到的和我以前从课本上看到的完全不同,或许是说,我以前从来没有这样的理解。管子为了防止官府直接收税会让百姓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逃税避税甚至不满反抗,于是提出盐铁专营。因为盐和铁制工具都是每家每户的必需品,百姓不可能不购买,而政府管控盐和铁的供应和价格,把增加的收入作为税收,如此一来,政府便最全面最和平地变相收税了。

这样的理解久久地震撼了我,不仅是感叹于管子的智慧,更多的是,这份理解与我高中老师传授给我、历史课本呈现给我的理解都不一样。课后,我上网搜索“盐铁专卖”,百度百科的解释和万老师说的不差——“《管子》一书中说的“官山海”,即由官府垄断经营山海之产。当时山海之产主要是盐和铁,官府经营盐铁,寓税于价,使人民既避免不了征税,又感觉不到征税。”而当我换了关键词“高中历史中的盐铁官营”,出来的结果大多都是“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的弊病……”后来,我又询问了一个高中同学,我问她还记不记得什么是“盐铁官营”,她告诉我的大概也是中央垄断、抑制商人。

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第二次学习同样的政策会给我这么大的震撼。后来我想到了两个原因。首先客观原因是学习阶段的不同。高中历史的学习首先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本必修,每本必修按不同时期划分单元,时代特征鲜明,所以教学内容的编排会偏向突出相同的时代特征,也就是“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但我更要反思主观原因——我没有自主求知的欲望。看着搜索结果,分明都有“垄断”和“增加税收”的意味,中间一层薄纱纸就分出了鸿沟,可我分明可以轻松捅破它。这件事也勾起了我许多回忆。上学期在学习“现代汉语”这门课程的“修辞”时,是将从小熟悉的“比喻、拟人、排比”等等手法分类精学。其中的“比拟”,它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而我高中一直以为“比喻”加“拟人”就是“比拟”,每次遇到判断不出来是运用了比喻还是拟人手法的题目时,就索性写“比拟”。现在回想起来真的会被以前的自己蠢哭,也不知道老师看到我这个答案会是什么感受……同样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中,老师说书本的内容不讲,他要讲我们不知道的。于是我便知道了很多被教材美化过的历史的另一面。

诸如此类的事一并涌上脑海,我才意识到以前的我总是对知识“全盘接收”,原封不动地、麻木地接收。每当学到了什么,就牢牢记住,背了又背,做题就直接往上套。当我再次遇到了与以往不同的理解,我就恍然大悟般觉得自己太过愚昧,于是把脑海里的陈旧观点更新。可是,在我写下这些悔悟时,我突然想到,万一新的观点也只是片面的观点呢。因此,我决心要抱着“不会有学尽的知识”的态度,面对知识永远谦卑,不断积累,不断拓展。

以典籍为鉴,思考社会保障之方向。同样在讲管子的内政思想的那堂课上,老师说到“惠民”,即做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为确保对老人的社会保障到位,城邑和国都要设有“掌老”的官,根据老人的年龄,政府会给予不同的福利,年龄越高,福利越好;老人死后,还会提供棺椁。我当时就想,这个政策真的太好了,福利的提供不仅可以保障老人的生活水平,还可以引导年轻人好好赡养老人,就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当今社会送老人去养老院或者直接不理不管等情况的可能性。

课后我仔细看完了《入国》这一篇文章,管子对老人、孤儿、残疾人、鳏夫寡妇等弱势群体都提出了明确的保障政策,并且入国才四十天就五次督行。看到这些细致可行的社会保障措施,我除了感慨管子的内政治理能力外,更多地联想到了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

在学习《管子》的过程中,很多内容都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知识点的再次学习,让我反思到自己以往学习方法的缺陷;内政治理的思想感悟,让我得以用新的思维看待当今社会的发展。当然以上都是我个人思考的结果,自然会有局限性,我也将不断接受其他角度的看法,形成更客观全面的观点。

事实上,我们都可以从经典里学到先贤为人处世的智慧。以典籍为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个人充实自身,民族团结奋进。

 

(本文乃《中国文化典籍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成果之一,指导老师:人文与传播学院万静)

作者/通讯员:林清仪 | 来源:人文与传播学院 | 编辑:蒋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