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编辑约我写一写参与撰写三十年《广东财经大学校史》的经验,希望通过回顾,反思、梳理和讲述一下“校史”写作的体会,从而对现在正在进行的学校四十年校史编撰者有些启发。参与撰写三十年《广东财经大学校史》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想起当时种种历程,记忆犹新。
2013年6月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广东财经大学更名成功,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三十而立,举校欢腾。实际上,当时的校史编写在得知获批更名之前已经完成了,不过还没有送到印刷厂印制出版。在得知获批更名后,校史编写者们在学校领导的指示下,又加班加点,及时补充进了更名的各项事宜。应该说,一切都是刚刚好,大学更名的消息,像是给三十年校史编撰在最后时刻戴上了一个精彩的花环一样,令人振奋。
诸事繁多,无法一一详叙。为了有助于2013年以后这十年校史编撰,我暂且选三个较为重要的问题谈谈看法,挂一漏万,若能起到抛砖引玉、唤起群策群力的功效,则善莫大焉。宏大的言语好说,细致入微的做事难为。细节之所以决定成败,在于构筑大厦的是一砖一瓦。“盛世修史”“全面总结、合理概括”“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等作为基本原则要融入具体的文本细节写作中才有意义。具体的撰著者是搬运工、泥瓦匠,在修史过程中,那些具体而微的细节收集、操作与组合的经验更有应用价值。因此,我想谈谈“校史写作的难度”这个话题,供做具体工作的同事们参考。
校史写作的第一个难度在于“史实”“史料”的确定无争议性。实际上,校史写作不同于国史、政府部门组织的专门史写作,其更多的是一个单位对自己过往经验的历史总结。因此,在历史事实和细节上,重点在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关联。尤其是类似我们学校这种历史时间不长、历史中涉及的事件、人物基本同时在世的情况下,在梳理总结时,更需要对每一件具体事件、具体人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资料采撷,不能主观化、不能与历史事实有丝毫的出入。我们的处理方法是回到历史事件现场的官方确证:包括当时的文件、照片、文字资料,同时参考不同的人的回忆,取其共同性的记忆留史,存疑其分歧暂且不录。校史是集体记忆史,不是个人记忆史,其重点在于给“校”修史,而不是给个人做传,个人要服从集体。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学校,无论是把热血挥洒在讲台和工作岗位的教职工,还是把青春留在教室、实验室和运动场上的学生,对学校历史的梳理,就是满足他们对母校热爱的情怀,而每一个人对母校的表达既有共同性,也存在差异性。
校史编撰过程中,如何使每一位在这个校园留下记忆的人都获得共同体情感寄托,是在校史编撰过程中要注意的第二个难度,即入史的标准问题,这涉及如何处理“史事”的共同性和“史识”的差异性问题。特别是关于史识的差异性,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什么样的业绩可以入史”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却是比较困难的问题。
在写作校史时,我们发现比起那些历史悠久、办学实力强的高校,我们的成绩并没有那么辉煌耀眼,我们无法在世界层面、国家层面与之比邻,这个问题既涉及到内容选取,也涉及到写作信心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出现觉得无史可修或对历史信心不足的问题。我认为,小到每个人,大一点延展到一所学校,都有其自己的历程,克服比较心理,站在自家的角度回顾过去,看到自身的进步历程最重要,何况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发展的线路是清晰的,也有足够的资料支撑自己的历史呢?“比较心”固然催人进步,但是也容易生成落差,这都是不注重“本”的观念造成的。所以,在修史过程中,我们强调“校本”观念,围绕“校本”处理与国家、时代发展的关系。
具体操作时,首先在内容上,确立了我们作为地方性院校的定位,然后将获得省级以上荣誉作为“入史”的基本尺度,总结过往的成绩,展示我们的实际水平。其次在写作信心上,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历史进程的描述,从自身发展变化过程中看待自己的实际状况,充分展示由广东财贸学院的设立到广东商学院第一次更名;从通过教育部本科评估,到更名广东财经大学的逐步成长提升的历史,展示我们从平地一点一滴发展壮大的拼搏过程。在这样的思路下,写作者不仅撰写了校史,自身也受到了洗礼:筚路蓝缕,颇为不易,我们可以为自己学校的发展壮大敬上一杯酒。
第三个难度是关于“史诗”表达的恰当性问题,即对学校发展成就的评述和认定的合理合情性问题。历史都是由后人书写的,但是我们的校史是由我们自己观照的,我们的命运与学校的发展是同步的,我们是一边走一边书写自己的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既要谦虚谨慎地总结前进中的事业成就,又要充满自信地书写自己付出的荣光;既要客观地梳理学校自身发展的历程,更要热爱地颂扬自己付出的努力。历史是叠加的,叠加的历史不仅仅有师生共同体的汗水,也有每一个人的深情厚义,是广东财经大学一代代人的努力才赢得了今天的发展,我们要不吝赞美。没有人不热爱自己的故土,没有人不关注自己的母校,因此,在校史写作中,从领导到具体的写作者,一定要准确站位。虽然校史写作要分解到各个部门,要落实到具体的执笔人,但是每一位执笔人要意识到他并不是一个人在写作,也不是为一个人、一个部门写作,他的心中一定要记着校史的书写不是一个单独的撰著者的事情,而是为学校修史立传,他时刻要记得他作为一个“代言者的站位”,对于校史将来具有历史的合法性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校史的写作无疑是光荣的,但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也是艰难的。站在并不遥远的地方看刚刚过去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总是不免主观的牵绊丝连,语言的铺叙之处,春秋之间,纤毫微妙。青史斑斑,遗憾难免,所以在编撰正史之外,组织个人史写作也是必要的。那些基于个人视角对学校的回忆,会有效地补益正史修撰中的遗漏,是处理共性记忆和个性记忆相互补益的修史方法,值得思考。
回溯源流,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未来。比之当时,现在的校史编写组织有了巨大的进步,学校领导的全面指导、成立了专门的校史馆、各个行政教学教辅部门全方位的认真配合、抽调精干的队伍组成校史专班……所有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校史的编撰完成。我相信一定会有一部更加全面准确叙述自2013年更名以来这十年发展历程的校史会被编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