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冬,数万只候鸟跨越山海,栖居广州南沙湿地。这片珠江口的咸淡水秘境,不仅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重要生态枢纽,更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版图中跃动的“湾区绿肺”。
微纪录片《南沙候鸟》通过广东财经大学留学生Lita的视角,以候鸟迁徙为叙事主线,讲述广州南沙区如何为候鸟打造栖息地,推动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共生;聚焦南沙的湿地修复政策、自然守护者的保护行动,深中通道的生态兼容设计,展现候鸟振翅与湾区脉动交织的鲜活图景。
重生—科技赋能,湿地重生
21世纪初,南沙启动“退耕还湿”工程,还原湿地生态。智慧水闸调节潮汐,无人机织就防护网,红树林修复与生态保险双管齐下。185种鸟类在此安家,全球濒危的黑脸琵鹭连续7年在此越冬,数量破纪录达91只。
守护—人人皆是自然守护者
研究员用智能监测杆探测湿地脉搏,摄影师以镜头定格湿地之美。个人行动织就守护之网,以科学之力解码生态密码,以艺术之美唤醒守护共识,让城市与候鸟共享一片碧水蓝天。
平衡—超级工程为自然“让路”
2024年通车的深中通道,途经南沙湿地等5个自然保护区。一边是深中通道的跨海长龙穿云破浪,桥塔擎天、巨轮轰鸣劈波斩浪;一边是南沙湿地的万鸟翔集栖水而歌,红树林摇曳、碧波间羽翼轻扬。在超级工程与静谧湿地之间,徐徐展开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长卷。
南沙湿地的故事,是候鸟的归途,更是人类的生态答卷。在这里,钢筋水泥与红树林共呼吸,人类智慧与自然韵律同频。期待你我同行,让这份和谐绵延不息。
(南方+于2025年3月10日报道链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03/10/c11065425.html?colID=0&firstColID=6242&appversion=12200&from=weChatMessage&enterColumnId=0&date=&laye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