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党建杂志:袁继红:以解决问题的实效 持续擦亮作风建设这张“金色名片”

2025-05-21 10:57: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当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时代背景下,更要以解决问题、取得实效为导向,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擦亮作风建设这张“金色名片”。

开局破题,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

中央八项规定的制定和落实,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破题之举。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600余字的“小切口”推动作风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定就是规定,不加‘试行’两字,就是要表明一个坚决的态度,表明这个规定是刚性的。”中央八项规定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八个方面立规矩、明导向,直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成为党在新时代加强作风建设的切入口和动员令。

中央八项规定开创了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新范式。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后,党中央两次修订《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将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内法规体系,通过抓常、抓细、抓长,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约束。如连续公布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据,以公开透明强化监督;将作风建设纳入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纪律处分条例等法规,构建起“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大量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八项规定不仅是作风建设的铁规矩,更是制度治党的硬杠杠。

问题导向,党的作风建设成效显著

中央八项规定推动激浊扬清的作风变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有关数据显示,2025年3月,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6994起,批评教育和处理22547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13671人。公款吃喝、公车私用、超标办公用房等顽瘴痼疾得到有效遏制,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迎检考核中解脱,将更多精力投入为民服务,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国家统计局2024年调查数据显示,94.9%的受访群众对作风建设成效表示肯定。党风政风的转变,不仅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更让“八项规定改变中国”成为全民共识。

党的作风建设带动社会风气持续向好。从婚丧嫁娶简办新办成为风尚,到“小份菜”“光盘行动”引领餐饮节约潮流……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群众积极响应,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廉尚俭、务实奋进的良好氛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不正之风离我们越远,群众就会离我们越近。”党风与社风的良性互动,带动社风民风整体优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奋进力量。此外,中央八项规定的成功实践,为全球政党贡献了治国理政的中国方案。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刀刃向内”的勇气,认为中国通过作风建设实现了“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双重突破”。世界银行报告指出,中国政府的廉洁指数和行政效率显著提升,为全球反腐败斗争贡献了宝贵经验。

持续解题,驰而不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经常抓、长期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要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驰而不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解决问题的实效推动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等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在深学细照笃行中校准价值坐标,将学习成果体现到提高政治能力上,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让思想根基在理论滋养中更加坚实。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案为鉴,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增强问题意识,靶向纠治顽疾。结合实际深入查摆问题,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做到立查立改、即知即改。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警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数字政绩”等隐形变异问题。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查“四风”问题,对违规收送礼品礼金等“老问题”露头就打,根治“文山会海”“层层加码”等问题。既查作风失守,也挖腐败根源,斩断利益输送链条,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治理效应。

完善制度体系,推动常态长效。“常态化”要求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融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构建全周期管理制度。通过提升作风建设考核权重、建立党员干部作风“红黑榜”等举措,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同时开展制度落实情况“回头看”,形成“制定—执行—反馈—优化”的治理闭环。“长效化”注重举一反三,分类识别和预警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阶段的作风问题,精准把握“四风”新动向,针对性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完善群众参与监督的常态化机制,形成作风建设标本兼治的立体格局。

(广东党建杂志于2025年5月20日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iZN_BjqwnykdZfuMLnDQg)

作者/通讯员:马克思主义学院 |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 编辑: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