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第七届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暨“数智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本次会议由广东财经大学、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联盟联合主办,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125所高校、中央省市党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思想教育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编辑,近200位嘉宾与会交流。
开幕式上,我校副校长邹新月致辞,对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他指出,面对数智技术浪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亟须在理论范畴、研究方法、价值追求等层面实现突破创新,为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贡献力量。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联盟秘书长王建红代表参会嘉宾致辞时表示,数智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交叉研究是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当前存在理论盲点、技术堵点、伦理痛点等挑战,亟须学界同仁协同攻关,方能有效运用数智技术回应时代课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开幕式由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继红主持。
主题报告环节,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教务长李建会教授,《系统科学通讯》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地理数据与应用分析中心高剑波教授作主旨报告。欧阳康教授剖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带来的挑战,并呼吁研究者立足国家战略、加强学术合作、拓展国际视野,以开放姿态推进跨学科探索。李建会教授强调人类在与人工智能交流中必须保持认知自主性。高剑波教授提出蕴含涌现机制的思维方式或将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
圆桌会议环节,17位专家学者围绕“数智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问题”“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数智技术赋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倡议”主题展开研讨。与会专家强调,在技术应用中要坚守批判性思维与人类主体性,既要正视人文社会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间存在的认知鸿沟,也要充分认识到人类在特定情境下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大会还设立了“数智技术与理论创新”“数智技术与智能文明”“数智技术与思政教育”3个平行论坛。近50位与会专家学者作学术发言,就数智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教育等领域的交叉研究问题进行交流。
闭幕式上,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李腾凯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网络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谢加书教授、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蒙锡岗教授分别对3个平行论坛进行总结。《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执行主编张秀萍、《江淮论坛》编辑吴勇等期刊代表就研讨会主题及期刊选题情况进行发言。高剑波教授、王建红教授作会议总结。他们指出,本次会议充分展现了大数据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会议成果对推动数智时代交叉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本次会议共征集学术论文500余篇。经专家评审,遴选出216篇优秀论文进入会议论文集,其中一等奖论文20篇。会议期间,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联盟召开了年会,审议了新成员加入、未来发展规划等议题,并确定下一届研讨会将由华北电力大学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