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网:传播党的“好声音”!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梅开展结对共建宣讲活动

2025-07-27 19:38:59

盛夏七月,青山如黛。一场场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理论宣讲如夏日的清泉,清爽甘甜、滋润心田……连日来,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专家宣讲团分赴梅州各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梅州市岭南书院(东山书院)开展结对共建系列宣讲活动。

14位来自学院的教授、讲师,聚焦梅州当前发展过程中的新需求和新挑战,以小切口讲述大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党的创新理论、政策精神讲出“鲜味”“甜味”和“乡土味”,将党的“好声音”送到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坎上,为梅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思想动能。

精准把握 紧贴需求输出“鲜味”

此次结对共建宣讲,紧扣基层需求,聚焦热点主题。政策理论与地方发展精准对接,让每场宣讲都散发着“解渴管用”的“新鲜味”,是此次系列宣讲活动的鲜明特点。

在梅江区和大埔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院副教授王金锋通过“理论阐述+实际案例”有机融合的方式,重点讲述了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内容与实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牢纪律意识,推动学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生动的宣讲让理论政策变得鲜活,让党员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能共情,更加明确行动方向。在蕉岭县蕉城镇长寿新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院教授黄瑜作题为《孝道文化的薪火与新生——以客家为例》的宣讲,深刻阐释孝道文化“薪火相传”的文化根脉与“焕发新生”的时代内涵,共同探讨孝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新表达与实践路径。

而在梅州市岭南书院(东山书院)的红色讲堂,学院讲师廖志伟、邓玉柱分别以《深挖粤商文化 推进新时代客家文化建设》和《深刻领会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题,带来了精彩纷呈、贴近生活的主题宣讲,让讲台下的返乡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直呼“学到了”“非常有意义”!

聚焦基层 百姓语言充满“甜味”

在宣讲过程中,学院专家宣讲团通过理论解读、案例解析、实践结合及现场互动等方式,将理论政策结合实际,融入具体生活、工作场景,转化为基层干部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

“今天的宣讲以‘缓解压力 积极自我关怀——学习梅州革命先烈叶剑英元帅的人生智慧’为题。”在梅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院副教授刘小龙立足历史维度与现实观照,系统阐释了叶剑英元帅在革命生涯中展现的战略智慧与人格风范,及其面对时代变革时的哲学精神,帮助参加人员从中收获新启发、新知识。

如今,好家风、好乡风、好民风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愿意干”的自觉追求。在平远县长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学院副教授仇小敏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蓄势赋能梅州客家乡风民风文明》为主题,就如何因地制宜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效能优势,最终实现“规矩立起来、乡风淳起来、百姓乐起来”的社会生态良性循环提出了实践路径,绘就了“宣讲+”赋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图景。

语言通俗易懂、事例生动鲜活、形式丰富灵活,精彩的宣讲辅导同步在兴宁市、丰顺县、五华县等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精彩开展,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

深化共建 赋能阵地涵养“乡土味”

“今后我们更要将纪律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遵规守纪成为日常习惯和行动自觉。”“宣讲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我们的工作生活,对实际操作很有启发。”……宣讲活动中,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在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同时,注重把功夫下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致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此次活动是学院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重要实践。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培育壮大基层理论人才队伍,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推动理论宣讲从‘声入人心’到‘深入人心’,打通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学院副教授齐久恒说道。

当创新理论遇上客家热土、当高校智慧注入苏区振兴,思想的火花在对话中迸发,前行的力量在共鸣中汇聚。“接下来,我市将以此次宣讲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阵地作用,为学院师生开展宣传宣讲、调查研究、培育培训等提供支持,持续深化结对共建交流,更好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入千家万户,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梅州网于2025年7月25日报道链接:https://y.meizhou.cn/p/212857.html)

作者/通讯员:马克思主义学院 |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 编辑: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