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号召,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彩红脉文旅实践团”近日参与了“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季(第六期)专项活动。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指导,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主办。实践团由11名学子组成,在经济学院佛山校区学生党支部书记张李敏老师与辅导员陈晓珊老师的带领下,围绕课题《井冈山时期红色金融与货币政策的研学转化路径研究——基于多元创新与文旅融合的实践探索》展开深入实践。
结合广东省关于“金融支持重点老区苏区乡村振兴”及“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实践团深入挖掘井冈山红色金融智慧,创新研学模式,并积极探索其与广东的联结路径,旨在实现“红色金融+文旅”模式在广东的创新落地,以青春力量服务基层发展。
井冈山作为中国红色金融发源地,其“就地取材办金融”与“依靠群众稳经济”的实践经验与广东红色金融史有着深刻的精神共鸣。实践团系统梳理了井冈山时期的货币发行与经济政策脉络,通过查阅《毛泽东选集》等历史文献,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直观呈现了研究成果。
实践期间,团队实地走访了井冈山市红军造币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吉安市东固平民银行旧址等地,深入了解了红军银行的运行机制、货币的政治经济功能,深刻感悟到革命先辈在物资匮乏环境下的经济智慧,领略了“因地制宜、扎根群众”的红色金融共通基因。
为探索井冈山经验在广东的落地路径,实践团将井冈山红色金融实践与“百千万工程”紧密结合,积极探寻“红色金融资源融合文旅产业”的新路径。团队实地走访了红军村、坝上村等文旅发展典型村落,与当地村民、景区工作人员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了红色村落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基于调研结果,团队紧扣“百千万工程”中“一村一品”文旅发展要求,设计了涵盖红军造币厂、革命博物馆、东固平民银行等地的研学路线,并编制了《井冈山红色金融典型案例手册》,丰富了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同时,团队还推出了以“工宝仔”IP为核心的文创产品和AIGC数字人情境,通过多平台传播矩阵广泛传播,有效提升了公众对红色金融文化的关注度。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取得了多层次实践成果:一是构建了以红军造币厂、东固平民银行旧址为核心的示范性研学体系,设计了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与路线;二是完成了学术调研报告和文章的撰写,系统梳理了货币发行与物资调配的内在逻辑;三是推出了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工宝仔”IP及系列文创产品。此外,团队还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开展了祭奠活动,缅怀先烈、坚定理想信念。
指导老师张李敏表示:“从井冈山带回的不仅是史料,更是‘实事求是闯新路’的精神。我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深化‘红色金融+文旅融合’研究,为广东省‘金融支持老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基层样本。”
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让井冈山的星火,照亮广东乡村振兴的路。”实践团成员在研学中淬炼了专业能力,深化了对“红色金融+文旅”的理解,点燃了奋进新征程的青春激情。
下一步,团队将持续扎根基层,用专业能力讲好广东红色金融故事,为广东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南方+于2025年8月22日报道链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08/21/c11647813.html?from=weChatMessage&colID=50523&appversion=12720&firstColID=50523&enterColumnId=50523)